隨著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三農”話題再次回到了大眾視線。中央一號文件在政府全年工作中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的地位,由此看出,我國今年的工作重點是發展農村經濟。2015年1月,淘寶大學第一期縣域電商服務提升班以“助力縣域,服務電商”為主題,對幾十名企業家進行了培訓并討論,看來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在農村市場逐步發力。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超過68萬個行政村,農村人口為9.4億,常住人口為7.5億,網民人數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88萬人,23.7%上網,數字及比率在未來呈看漲趨勢。一般來說,發生了線上交易行為,勢必引起線下的物流行為,故縣域電商的發展必定帶動農村物流的發展。
機遇一 冷鏈物流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改革創新,發展農村電商也必少不了農村物流建設。目前整個中國的農村物流仍以常溫物流為主,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耗問題需要加以重視。損耗意味著部分農產品被丟棄,有些單品損耗較小的又不易被直接丟棄,影響農牧產品商品形象,直接影響銷售量(額),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買賣行為,進而影響農民或經銷商的利潤,宏觀上來看,直接影響整個城市的貿易流通數字。減少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可以通過改善保鮮技術等方法手段來實現。農牧業產品原產地是冷鏈物流的起始端,運輸具有時效性,農村“新鮮出土”的農牧產品銷往相聚幾千公里的外地消費市場或者海外,對于農牧產品生產地到接收地的一體化冷鏈運輸配送具有一定要求,農村市場的冷鏈物流建設一片藍海。
物流企業深入農村開辟冷鏈物流市場所需資金和管理成本較高,農村電商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或自建物流的運輸成本也較高,政府方面勢必會出臺發展縣域電商相配套的政策,比如降低收費、對物流企業配送車輛給予通行便利、清理不合理的收費站點、解決城市中轉配送難、配送貨車停靠難等問題的相關政策。由于冷鏈物流的資金方面的投入比常溫物流要大,價格也相對偏高,物流企業和農牧業電商企業可以通過申請當地的政府補貼來緩解資金壓力。
機遇二 物流節點建設-完善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第三方物流還未完全深入到農村村鎮,無法完全實現“門到門”服務。實現農村物流“門到門”服務,尚需建設新的物流節點。比如,建設農村社區服務站,方便村民在線上購物平臺上購買生活用品和其他農資,同時,農村的優質農產品和縣域本土特產也可通過線上平臺輸送出去,形成縣域農牧業O2O閉環。通過孵化農村傳統農民企業家及農場主成為農村新網商,將更多的農村打造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通過農村新建設的物流節點進行信息分流與匯聚,逐步完善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門到門”服務,進而助力發展縣域電商。
機遇三 整體供應鏈規劃
進行供應鏈規劃的出發點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被動式規劃:以市場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進行拉動式的供應鏈規劃
主動式規劃:以縣域主打商品為中心,進行推動式的供應鏈規劃
以縣域電商為背景的供應鏈規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縣域農牧產品商品組織形態(比如市場分析、地域產品分析、供應商分析等)、縣域農牧產品標準(比如生產標準、產品推廣標準等)、縣域農牧產品品質檢測監控(比如選擇第三方檢測、檢測流程標準等)、品牌傳播方案(比如事件營銷等)、渠道建設(比如市場容量分析、制定渠道管理機制等)、適合農牧業產品的營銷、倉儲配送、售后反饋等。
圍繞縣域電商的農村物流以及相配套的整個供應鏈體系設計規劃勢必將會成為今年縣域電商的重點及熱點。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