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的產銷對接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張波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幾年,我國農副產品供銷兩頭渠道不暢、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供需不均衡不匹配的問題日益突出,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市民的‘菜籃子’保障,也擾亂了農產品市場的穩定。”
究其原因,霍學喜委員認為:“信息不對稱才導致流通不暢,根源在于農業的信息化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已不適應市場需求。我國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構建農產品市場流通新格局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兒,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上。”
如何構建農產品流通的新格局,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在互聯網時代,農產品流通領域除了傳統的市場,也涌現出諸如網上平臺等新型業態,信息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已經成為突破農產品產銷對接瓶頸的有效舉措。
何香久委員建議:“要搭建農產品信息平臺,政府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生產流通市場運行監控體系,監測市場,把握市場動態,及時掌握和發布市場供求信息,發揮電視、廣播等傳播媒體和經濟杠桿的作用,增強農民市場信息意識,引導和調節農產品的生產方向,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
“還要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搭建農業生產預報平臺,利用農業信息網,開發農業生產預測信息,以實時、強大的農業信息資源吸引商家直接對接農民,并指導農民的種植計劃。”張波說。
新業態的發展為農產品流通節本增效帶來了新的機遇。正如張澤熙委員所說:“互聯網解決了農戶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農民信息暢通了,并為農民提供了風險可控性,為農民從粗放經營向精細化、專業化經營提供了可能。”
然而,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生鮮農產品價值總額達2.45萬億元,但是通過電商流通的僅占1%左右。可見,在萬億級的農產品市場中,電子商務規模還太小,放眼到農村,這個占比可能更低。
目前,農村物流業成本高、效率低、配套不足,很難承擔起農產品流通的現實需求。
日前,交通運輸部會同農業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郵政局聯合印發文件,協同推進農村物流健康發展,服務支撐農業現代化。文件指出要建立完善以農村物流樞紐站場為基礎,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張近東委員建議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將農產品流通網絡作為國家重大項目進行統籌安排,制定建設規劃,落實建設資金,重點加強農產品流通迫切需要的倉儲、冷鏈、物流配送和監測系統建設,加快構建成本低、效率高的農產品‘綠色’流通網絡。對參與物流建設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在金融、稅收、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
對農產品迫切需要的冷鏈物流建設,杜惠平委員建議:“要把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一輪城鎮化規劃中,合理布局冷庫,把物流體系延伸到田間地頭,使農產品在冷鏈條件下運銷,確保質量安全。”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