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影響電商下鄉的因素,很多觀點都將矛頭指向了物流,覆蓋率低、成本較高等等,記者在實踐和調查中得出的結論是,比起物流,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缺乏以及居民對網購認知上的差異顯得更為主要。
目前除了京東、阿里以及擁有三四線城市店面基礎的蘇寧易購和國美在線之外,眾多二三線電商平臺鮮有談及農村市場。公開信息顯示,當當網、亞馬遜、1號店、唯品會等對農村市場的需求都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并沒有大力推動的跡象。
農村市場趨熱
電子商務在中國發展十多年來,農村市場引起重視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自從2011年的全國兩會上開始,農村電子商務每年都會出現在討論熱點中,特別是淘寶雙十一單日銷售額達191億元后的2013年,農村電子商務的討論明顯增加,還有代表建議農業電商平臺下鄉,政府與電商平臺合作推進電商村村通。
這種呼聲卻長期沒有引起電商企業的熱情回應。
2013年,雖然淘寶在農村的墻體廣告引發了不小的震動,農村業務仍然停留在放羊狀態,并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在當年年底才第一次談及農村市場,也只是涉及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三大經濟圈。
到了2014年,隨著一二線市場的逐漸飽和,電商的市場格局也相對穩定,各個平臺開始尋找新的突破點。這一年先后上市的京東商城和阿里巴巴,無一不在招股說明書中表達了重點拓展農村市場的計劃。
同年七月,阿里召集全國26個省份的176個縣市的書記、縣長,召開了“縣長大會”,探討電商如何在縣域發展壯大。并在十月宣布將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京東則在去年第四季度正式開啟了京東幫服務店和縣級服務中心為主體的農村戰略,短短幾個月時間,服務和配送區域已覆蓋5000個村莊,京東還招募了約5000名“鄉村推廣員”幫助村民進行網購,且這一數字仍在不斷被刷新。
認知隔閡阻礙電商發展
在一二線甚至三四線城市,物流往往是決定電商企業競爭的關鍵,引用一位知名電商企業高層的話說,物流建到哪里,業務就能推到哪里。但是在農村城市,電商企業除了物流,還需要考慮更多的事情。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4年12月,農村網民占比27.5%。具體到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這個比率無疑會更低。試想在電腦都沒接觸的情況下,農村居民選擇網購的幾率會有多大。
缺乏對網絡的接觸還會造成對網購認知上的隔閡,這種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網上的假貨比較多”,無論配送能不能覆蓋到當地,這都是農村居民對網購的第一個問題。因為對網絡接觸較少,加之日常生活中關于網絡欺詐等事件的耳濡目染,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并不信任網購。
一個身邊的案例是,來自河南省商水縣縣城的張同學去年考上了北京某大學,雖然在北京生活了半年多,直到現在她都不知道天貓、京東這些B2C電商,購買電腦、手機等產品仍堅持要通過線下店面購買。
農村居民對網購的另一個顧慮是售后的缺失,包括安裝、退換貨等等,這在大件商品上尤其明顯。
在北京工作的吳女士一直試圖通過電商給河南省南陽市某鎮居住的父母買臺熱水器,物流可以配送,價格也比當地優惠,家里人給出的說法卻是,“網上買的安裝怎么辦?日常維修怎么解決?還不如多花百十塊錢在街上買一臺,圖個省心。”
建立生態成共識
實際上,物流的布局已經在電商企業提出農村戰略之前就開始了。
2012年前后,京東已經開始在一線城市之外密集布局倉庫和物流中心,目前已經形成了華北(北京)、華東(上海)、華南(廣州),以及西南(成都)、東北(沈陽)、華中(武漢)等六大物流中心,都為進軍縣域、農村市場做好了準備。
菜鳥網絡日前首度公布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村淘覆蓋區域的快遞進出時效驚人,發現有約13%的訂單也在當日或次日即可送到,江浙部分農村比城市還快。菜鳥還將用5—8年的時間,力爭支持國內任何一個地方網購實現24小時送貨必達。
此次農村戰略的提出,電商企業也更多地從生態體系的角度來切入,通過縣級服務中心、村級代購中心等形式,建立包括代購、培訓、物流、安裝、售后等一體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解決農村網絡設施缺失、網購認知偏差、服務體系欠缺等問題。
阿里巴巴集團COO張勇談農村電商時表示,第一個必須對基礎設施投入,建立縣鄉兩級運營體系,通過物流的整合,培訓的整合,通過各種各樣的服務,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最終構建成一個嶄新的農村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
京東農村戰略也不只是局限于物流,據悉,京東幫服務店定位為當地消費者提供配送、安裝、維修、保養、置換等全套家電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服務中心則主要承擔代客下單、招募鄉村推廣員、培訓鄉村推廣員和營銷推廣等功能,全方位地幫助農村消費者接觸、了解和使用網購這種新型消費方式。
不過,即使在城市地區,電商的物流、售后等整個生態體系的成熟依然經過了將近12年的時間(從淘寶網成立算起),建立農村電商生態相信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