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我們國家與世界溝通的一個戰略性的決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的發展任務,就我國來講,雖然有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基礎,并且歷經了西部大開發的實踐,但仍然僅僅是一個開端。習主席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了五通的要求:“政治溝通、道路聯通、貿易聯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五通涉及到政治、文化、經濟諸多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真是歷史的重任。作為一個物流人當然特別關注物流應當做的事情。實際上,五通中都有涉及物流的地方,物流應當說是其中的重頭之一,尤其是五通中的第二、三兩項——“道路連通”和“貿易聯通”,這和物流直接相關。前一個“道路連通”是直接對物流系統主體的要求,是對物流平臺這個基礎提出的要求;后一個“貿易聯通”則是需要物流的基礎性的、全面的、強有力的支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處的我國西部區域,千百年古代的文明發展就重視與物流相關的建設,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多年來建設和發展,我們已經有了相當的物流基礎,但是離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長遠的、戰略性的發展要求還相差甚遠,尤其是距離“現代化”的要求還是非常不夠的。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下大力氣進行現代物流系統的建設,而且這種現代物流系統的建設必須先行。我國古代就已經關注這項發展,對我有一些啟發,從物流基礎條件角度我談一些認識。
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所處的我國西部地區曾經有過領先于世界文明的輝煌,曾出現了周、秦、漢、唐連續上千年的繁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物流的作用,古代不發達生產力在沿海的東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在大海和東部地區的水鄉澤國的條件和環境中,很難創造出支撐經濟發展的通暢的、大規模的“物流”條件。但是,那個時候的生產力水平卻能創造出在陸地上馳騁各種馱運工具及車輛的物流方式。也就是說,和現在不同,那個時候西部地區具有和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物流條件,支持了千百年古代文明的發展,對此簡述如下:
西周時期。我國廣大地區已經建成了“路、道、途、畛、徑”等五種物流運行所依托的道路,拿現代人的說法,可以說這是分層次的、不同水平的道路網絡體系所構筑的物流平臺。這種不同水平的道路,最高標準可以通行三輛馬車,最低標準也能夠保證牛、馬的馱運方式通行。再往前追述,我們已經很難找到能夠歸納成系統的、完整的關于這方面的記載,但是,既使在今天,再低水平的道路網絡體系的形成也不會是一日之功吧!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這方面的實踐在周朝之前早已有之。
秦朝時期。作為物流基礎的道路條件實際上有了“質”的飛躍,道路不僅進一步擴展,而且能夠支持當時條件下的“快速”,那就是那個時候就形成的遍布“天下”的、可供“暢行”的“馳道”。
唐朝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以絲綢為商貿主要對象的販運、物流網絡——“絲綢之路”,就是在那個期間開始逐漸形成的。到了盛唐時期。以西部為中心的物流基礎網絡條件,已經不僅僅是“道路”,而且還有稱之為“驛站”的物流“結點”也大量出現。后人對這種格局的形容是“行有車馬,止有驛館”。這實際上已經是完善的由線路和結點所構筑的早期的物流網絡系統。我們有一些數據可以從當時的數量和規模上來證實這種系統在當時的水平:那時僅作為網絡結點的驛站,全國便有官驛1639所,驛站人員在5萬人以上,要知道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既使在今天,這也是不小的規模了!
商周時期的有代表性的“隴坂道”,秦漢時期遍布天下的“馳道”,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便是當時物流先行作用的寫照。
近代經濟重心向東部轉移,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先行官”物流的帶動和支持,是產業革命之后的近代、現代生產力有效地構筑了海上物流大通道,從而使沿海及東部地區物流條件大大超越了西部地區。
歷史啟示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是和有效的物流聯系在一起的,那是基礎和先行,沒有良好的物流條件,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制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發和建設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必須先行。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