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防控策略

發布時間:2015-09-01 11:27:13 中國債券信息網

隨著產業鏈分工的愈加細化,中小企業憑借先天優勢,日益成為大型企業主導的供應鏈布局上的重要節點,并與大型企業互動融合,進而構成一種利益共享、交易穩定的供應鏈體系,這種新型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思路——供應鏈融資。供應鏈融資是將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圍繞核心企業,為供應鏈上的各節點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開展中小企業批發性融資貸款。因此,必須從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深入系統地研究探討風險防控之道。
  供應鏈融資潛藏的風險
  (一)核心企業信用風險。核心企業在供應鏈融資中擔當了整合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關鍵角色,代表了供應鏈的核心價值。金融機構在綜合考量核心企業的經濟實力、信用增級以及對供應鏈的整體影響程度的基礎上,對其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梢哉f,核心企業的發展前景與經營狀況對上下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一旦核心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或發生信用風險,必然會直接擴散到上下游企業,進而危及供應鏈融資的整體資金安全。
  一方面,核心企業的擔保能力能否支撐整個供應鏈融資是一個問題,一旦因信用捆綁累積而產生的或有負債超過核心企業承受極限,極易導致整個供應鏈體系出現整體兌付危機;另一方面,當核心企業在經營中出現重大問題時,核心企業可能會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并組織上下游合作企業向金融機構取得融資授信,用于補充核心企業自身的資金流,從而導致金融機構面臨惡意信貸風險。
  (二)銀行內部操作風險。相對于傳統的信貸業務,供應鏈融資創造性地將倉單乃至物流過程納入抵押擔保范圍,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在授信過程中對倉單和物流過程進行定價評估,從而極易引發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價格波動有可能導致抵押品貶值,造成抵押擔保不足;另一方面,銀行內部人員有可能存在操作失誤、作弊甚至欺詐行為,對抵押品的估值過高,給銀行信貸融資帶來較大風險。
  (三)倉單質押風險。對物流企業而言,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客戶信用風險。客戶商品來源的真實性與合法性欠缺,存貨時以次充好,提貨時提好補壞,對倉庫乃至金融機構而言都將面臨較大風險。二是倉單風險。倉單是質押貸款和提貨的憑證,是有價證券也是物權證券,但目前市場上各家倉庫所開具的倉單五花八門,沒有統一規范,甚至有的倉庫以入庫單作質押憑證。三是質押商品選擇風險。并非所有商品都可用于倉單質押,有些商品的價格和質量在某一季節或某一時段內隨時都會發生較大變化,若以價格和質量易變的商品作倉單質押,將給金融機構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四是商品監管風險。由于金融機構與倉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滯后或失真往往導致決策失誤,從而誘發質押商品的監管風險。
  (四)信息傳遞風險。由于各家企業都是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供應鏈實質上是一種松散的、未簽訂協議的企業聯盟,當加入供應鏈的企業越來越多,供應鏈規模越來越大、結構愈加復雜時,出現問題的幾率也隨之加大。信息傳遞延遲是最常見的問題,這種情況勢必造成上游與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不及時、不充分,對于客戶的需求、產品的生產在理解上發生分歧,難以切實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供應鏈上的信息傳遞不及時、不準確,極易造成商業銀行誤判,進而引發融資風險。
  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防控策略
  作為針對中小企業的結構性金融創新,供應鏈融資在運作模式上具有抵押擔保動產化、資金流動封閉化、參與主體多元化等一系列特征,因此,與傳統的信貸模式相比,供應鏈融資在風險識別、計量與防控方面需要運用更加先進、更加復雜的技術手段。
  (一)加強準入管理,全面考察供應鏈上關聯企業的運營狀況。供應鏈融資是立足于供應鏈整個系統,對鏈上各關聯企業開展綜合授信業務,需要結合整個供應鏈的運營狀況。核心企業在整個供應鏈條中居于主導地位,其信用等級是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基礎,一方面核心企業為處于上下游的關聯企業融資提供擔保;另一方面其經營風險也在供應鏈中具有直接的傳遞性,其經營狀況決定著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與興衰榮辱,加強其準入管理至關重要。
  要客觀公正地評估與核心企業關聯的中小企業信用狀況。在開辦供應鏈融資業務中,金融機構通過交易結構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將單獨企業的授信風險與供應鏈主體信用分割開了,但這并不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忽略中小企業授信主體自身的信用風險,也不能單純依靠核心企業的信用增級,盲目放寬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準入標準。金融機構應該將債項評級與主體信用相結合,并綜合考察授信申請人的財務報表、經營效益,重點選擇與核心企業合作緊密度高、主業突出、生產經營正常、履約記錄良好的合作主體。
  (二)根據服務方式的不同,制定嚴密的操作規程和風控方案。不論是物流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應依照服務方式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嚴格的監管程序與操作規范。物流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倉庫管理水平并不斷完善倉管信息化體系,制定完善的質押物入庫、發貨的風控方案。金融機構要著力完善資信調查核實制度、信用動態分級制度、客戶資料收集制度等,從源頭上遏制因內部管理不規范而引發的風險。
  (三)嚴格篩選抵押品,客觀評估和確認抵押品價值。抵押資產作為金融機構授信的物質保障,其變現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標。為確保抵押資產的可變現能力,金融機構要與物流企業及專業資產評估機構加強溝通合作,對抵押資產進行客觀評估,慎重選擇抵押物,確保抵押資產的可變現性。在選擇抵押貨物時,應當要求存貨量足質優、易于貯存、貨權清晰、變現能力強;在選擇應收賬款時,需重點關注基礎合同的真實性,應收賬款是否處于債權的有效期內且便于背書轉讓;在選擇預付款項時,應當注意上游企業貨源是否充足、違約賠償能力等。
  (四)健全監督檢查機制,促進物流監管方規范操作。金融機構通過物流監管方對抵(質)押物的監管來實現物流與資金流的銜接。物流監管方受金融機構委托,對客戶提供的抵(質)押物實現專業化的監管,確保抵(質)押物安全有效,并且掌握整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貨物出入庫和運輸等信息的動態變化。但當前物流監管方中存在諸多不規范現象,如企業資質參差不齊、缺乏專業技能、倉儲運輸的監管不規范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業聯手惡意欺詐銀行等現象,因此,加強對物流監管方的監督檢查和準入管理至關重要。
  (五)搭建融資管理信息平臺,有效規避信息傳遞風險。為確保供應鏈融資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相互協調,實現各種信息流的無縫銜接,應加大對信息管理軟硬件的投入以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相關軟件建立物資與資金數據共享平臺,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將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促進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有效防范信息傳遞風險。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