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雪儉是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物流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儲雪儉教授1984年開始研究物流,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系統規劃,物流金融等。從事物流教學、研究、實務二十多年,有《現代物流管理基礎與實務》等論文、專著五十余篇(本)。在9月22日由萬聯網主辦的2015中國物流金融創新高峰論壇上,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儲雪儉在會上發表了“金融物流監管及風控的創新模式”的主題演講。
2015中國物流金融創新高峰論壇現場
論壇背景
萬聯網主辦的2015中國物流金融創新高峰論壇于9月22日在深圳福田博林諾富特酒店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萬聯網主編蔡宇江做主持,為與會的人士打造了一個獲取戰略智慧與頂尖人脈的一流商務平臺。現場來自制造企業、商貿企業、物流企業、物流園區、大宗交易平臺、擔保品管理公司、銀行、小貸、擔保、保理、融資租賃、P2P、第三方支付、物聯網、車聯網、平臺軟件提供商、投資等300余名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到場參會。
演講嘉賓之一: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儲雪儉
主持人、萬聯網主編蔡宇江:謝謝姜總(指上一位演講嘉賓感知科技產業集團副總裁姜華),大家有機會也可以到無錫感知的倉庫去參觀,我覺得到時候可以去親自感受一下物聯網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我們下面是進入下一個主題演講的,上海鋼貿事件、青島港事件后,大宗商品融資一落千丈,但是龐大的市場剛需是存在的,如何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及管理模式做好風險控制也是企業界和進瑞行業所關注的話題,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儲雪儉教授分享的是"物流金融監管與風控的創新模式"的主題演講。大家歡迎!
儲雪儉:大家下午好。我姓儲,倉儲的“儲”,1984年在大學教的第一門課是“倉儲管理”;同時我這“儲”又是銀行儲蓄的“儲”,好像和金融行業也有關聯。我在2003年發表了關于這兩個結合的論文,那個時候叫物流金融;好像是“老天爺”要讓我這輩子就從事這個行業了。去年在清華講了“現代物流金融運營與風險監管”專題,聽課的蔡主編說,我的講課還是比較接地氣,所以今天讓我來本論壇,和大家一起討論“物流金融監管”這個話題。但是,今天我臨時把蔡主編給我的命題改了一下,我想還是講“金融物流監管”比較切題。雖然是詞語的前后次序的對調,我卻認為這樣也許更切題。我在2003年提“物流金融”的時候,是物流企業與銀行合作開始嘗試做“倉單質押”等業務的時候,如:中儲股份等企業。其實這些業務的本質應該是物流企業承擔對質押融資的監管,金融企業承擔融資。這類業務在后來開始走偏,終于爆發了相當大的危機。目前,許多央企明確退出這類業務,但是龐大的市場剛需依然存在,特別是大宗商品的融資。2008年的時候,“貿易融資”的業務開始普及,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出現了。2010年我思考在供應鏈金融中“物流企業”要歸位,認為“金融物流”與“物流金融”是有差異的,物流企業應回歸到其管理的本質----“監管與監控”。所以今天我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體會,叫“金融物流監管及風險控制的創新模式”。
在講這個題目以前,我想談一下我對物流的理解,“物流”的概念可以用兩句話來理解,一句話:物流是對你公司資源的一種整合,是追求一些高附加值的活動;物流絕對不是簡單的“倉庫”加“運輸”的組合。第二句話:物流發展的動力是“貿易”,物流發展的核心力量是“金融工具的創新”。所以物流與金融的結合是必然的,我認為物流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定是貿易、物流、金融互動發展的,“貿易”來推動“物流”,“物流”帶動“金融”。未來的這種商業模式我把它叫做“供應鏈金融物流”。“供應鏈金融物流”的核心價值定位就是“整合”。
一、供應鏈金融的本質
我大概把供應鏈金融業務構成畫了一下,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監管的風險點在于如何“可視、可追、可控”!
我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信用及信用擴張”。這可以從“金融貨幣支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去理解,它從原來的“石頭”到“金”和“銀”、到“紙幣”、到現在的銀行卡數據,就是一個信用形成和演繹的過程。所以我把供應鏈金融業務就可以看成是供應鏈過程中的信用及信用擴張的過程:
1、金融支付的信用----結算業務,比如代收貨款、墊付貨款。我記得在鄭州有一個物流企業,它一天的代收貨款業務可以產生的沉淀基金大七千萬之多,如果利用好這沉淀的資金,它所起到的金融杠桿效果是巨大的。
2、供應鏈融資信用擴張業務----“貿易融資”和“物流的融資”業務。對“貿易融資”業務現在企業做得比較多,比如說代支付、訂單融資等。“物流融資”簡單說就是如何把“存貨”變成“錢”,其實這種業務也不是什么新的東西,解放前上海的銀行就做過這樣的業務。比如:上海有個叫“四行倉庫”的,它在解放前歸上海的四個銀行所有,建在蘇州河邊上。上海開埠以來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兩岸建的大多是紡織廠,當時紡織廠的原料和成品主要通過黃浦江和蘇州河運輸,如果這些紡織廠要向銀行借錢,那就得把他們的棉紗、棉花和布放到四行倉庫里面來做質押。
二、金融物流監管失敗的原因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現在金融機構和物流公司合作,把融資企業的質押物放到物流公司倉庫進行監管。正如哲學告訴我們的道理,所有事物都是終點回到起點,螺旋形上升。現在我們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監管風險可以歸納為三點,即:質押貨物是否全程可視、質押物的單證等信息是否全程可追、質押物的貨值及貨權是否全程可控。我認為就是這三個,對監管非常重要。
正如一開始所講的案例,金融物流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出在哪里?我總結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1、體系不完善。不少物流企業沒有完善的物流監管和監控體系,同時,對不同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性質認識不清,造成缺乏相應的監管和監控的機制。內部各部門存在信息壁壘,沒有起到相互之間的制約作用。
2、現場監管權利過大。人員監控與技術監控不匹配,現場的人為權利過大。特別有移庫現象的監管,往往出事的概率較大。
3、就是物流實操的管理松懈。現場的操作很重要,由于物流監管現場人員的操作管理松懈以及業務水平的不專業也變成了監管的失敗因素。
4、關鍵環節的信息不暢。
三、供應鏈金融特點
不管是虛假質押也好,還是重復質押也好,其實都是以上四個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對供應鏈金融的監管風險我們要做到:
1、供應鏈貿易融資中的“貿易”一定要真實。供應鏈融資是基于貿易項下開展的。供應鏈融資雖然風險大,但是只要把控好風險就可以在低風險下去賺到錢。比如,有個央企利用這次人民幣的貶值賺了1000多萬,他們就是利用國際供應鏈中的利差、匯差,并在真實貿易背景下完成盈利的。如果說他們離開了真實貿易,那這件事就完蛋了。所以在貿易里面很重要。
2、還款的自償性很重要。
3、履約要相關性。
4、供應鏈金融業務營運要閉環。張總(指的是現場演講嘉賓和誠智達董事長張文東)剛剛介紹的那個案例我看過,“順豐”做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運營是閉環的,他們把融資和用資都在項目上循環,所以這樣的業務才是好的,融資的風險和監管的風險都會小。上海鋼貿事件、青島事件,其實都是由于業務的不閉環。
5、交易要連續。
6、管理專業性。
7、監管信息要充分。
四、金融物流監管內容
我認為物流公司,就是物流金融業務的看門狗。這個看門狗干什么呢?就是去做監管與監控,應該從五個方面進行建設:
1、法律監管。中國的物流金融法律是滯后的,目前只有兩個法與之相關,一個是合同法;另是物權法。他們構成的法律關系加起來一共才8個。
2、制度的監管。監管企業要有各種制度與監管業務相匹配,從戰略、流程、手冊,把制度監管做好。
3、物流監管。物流監管里面我們要研究質押率、平倉點、補貨點,要有預警值。
4、管理監管
5、技術監管(第五)。
技術監管剛才的嘉賓講了,像物聯網的技術監管、“二維碼”技術監管等。完全采用物聯網技術監管的話,我認為還應當考慮一個成本的問題。相比較而言,采用“二維碼”技術監管會更便宜點。
五、金融物流監控要素
金融物流的監管對象:倉單、倉位、貨物。你要保證倉單記錄的內容是真實的,不能刷單;倉位的管理要保證位置的真實性,倉位上的貨物不被惡意地移動和替換,當然可以采用一定的技術保證它不被移動;監管貨物的安全,包括貨值的安全,不被貶值,貨物外觀的安全,不被損壞。所以對監控要素,我大概總結了這么四點:
1、質押物包括貿易執行的貨物,它的選取及其價值的足額要可控。這個不可控的話就會出事。
2、質押率、補貨點,平倉點的選取及其預警值要可控。
3、監管合同及其監管執行要可控。現在很多監管合同有,監管執行不行,那就出事了。
4、監管信息(單證信息)的可視及其貨物流向的可控,單證信息,包括倉單、發貨票、稅票等。上海有個企業在做“供應鏈金融”的代支付業務,做得很好,但到最后一結帳,不對了,沒有把進項稅考慮進去。這個物流公司替經銷商把錢付給了農民供應商,由于農民沒有給他們提供發票,到他們收到經銷商的貨款并需要給經銷商發票時,才發現這里面差異大了。所以這些細節上的問題會影響金融物流業務的開展。貨物流向很重要,單證很重要,這些都是開展金融物流必須要注意的事。
六、金融物流管控原則
那么怎么去管控呢?要基于信息完全共享及及時傳遞的五流的整合,它們是:貨物流、信息流、單證流、資金流跟貿易流。
1、要把貨權控制與信用控制相結合。因為剛剛大家都講,物流行業沒有整體缺乏信用,不管什么企業,其貿易采用的是“見錢發貨或見貨給錢”,這個矛盾在整個供應鏈里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對貨權的控制跟信用的監控,非常重要。
2、技術管理與制度管理要相結合,這里面特別指的是我們供應鏈管理的制度。
3、現場的實施與上層管理相結合。我接觸不少企業,不論是物流企業,還是企業物流,他們在做金融物流監管業務的時候,在前期工作很認真,談判很深入,各種的制度、流程、審批都很齊全;財務、法律、運作、市場等各部門都在介入。但是一旦到執行了,僅運營部門在前面做,現場實施往往跟各職能管理部門脫節很厲害。
4、線上的管控與線下實操相結合。現在流行叫O2O,你不能完全相信線上的信息,就是說線上的做假很容易;要線上跟線下的實際物流監控相結合。
七、金融物流監管及風控的創新模式
今天分享的主題叫創新,針對我們這個題目我提三方面的創新內容:倉庫的監管信息化、融資管理的平臺化、全程監控的多鎖化。
1、倉庫的監管信息化
我提一個叫FWMS的想法,單純做一個WMS還不行,你要把金融的元素放進去,運用于金融監管倉的FWMS。
首先它要有一個集成服務功能,就是要具備質押的入庫,監管出庫,質押監管、質押解除,貨物的置換,物流金融業務無非兩種:一種是倉單質押;一種的動產質押。現在出事比較多的是動產,當然倉單也會有。對動產質押來講,其實它控的是貨值,因為一般的WMS控制的是數量,兩者是不一樣的。
第二,具備倉儲物流企業、擔保公司以及監管公司的管理功能。
第三,貨物監管和動產質押風險的控制功能。在上海有個經驗的做法,或者叫“8-12”原則,它的質押率最高貸是70%,當貨值下降到92%的時候,開始補貨,當貨值降到88%的時候,就要平倉了。因此,系統里面質押率、預警值,平倉點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貨物的變現能力,客戶的還款能力在系統里都要有及時的提示。
第四,合同管理、信用管理。對檔案記錄和可查詢、可追溯的信息要有管理功能。
第五,監管環境下出入庫的流程管理。從收貨、驗貨、取貨、分貨、訂貨、補貨、配貨、送貨整個過程都要清晰。融資擔保,貨物監控,質押水平風險跟蹤以及違約的清償,整個的體系要能夠信息化。
倉庫監管的信息化還包括對客戶的競爭能力,流動性,管理水平,財務指標及經營能力進行管控。
2、融資管理的平臺化
貿易融資是針對企業交易的兩頭,應付款和應收款,融資管理平臺化就是將放款的金融企業、貸款企業、核心企業納入到同一管理平臺,采用“1+N”或“N+1”的管理模式,利用歷史的交易數據進行風險的防范與評判。上海有一個企業叫群星金融,他是考察融資貸款企業兩年的交易數據,撮合放款金融企業并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和交易數據進行監控管理把每一筆資金的流向,包括資金的運動,都記錄下來。平臺的所有的記錄,不是人為的,都是自動化去記錄。這樣的話,就是把數據的錄入、運行軌跡記錄下來,包括它的還款能力,還款的情況,實施一個可視化的流程數據的記錄。。當然我跟他們就這個問題也有探討,即,兩年的交易數據夠不夠風險的防控?
通過這個平臺的多維信息讓風險可知和可控。剛剛張總好像也是這個理念,這是第二個創新。
3、全程監控的多鎖化
這個當然是采用物聯網技術了,不過,我覺得更實惠一點的是應用二維碼技術,因為“二維碼”從理論上講,橫向打點及縱向打點可以做到無數個,也就是說它可以做到無數個“二維碼”,一張“二維碼”包含的信息也可以有很多,如位置、產品、供應商、融資商等。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普及,卡車司機、倉庫管理人員等都有智能手機了,掃一掃的功能沒有問題。那么再加上我們一些專業的技術能夠把“二維碼”的監控功能發揮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這個監控與監管的運用服務做起來,利用智能手機和專業PDA的掃碼功能加上二維碼的認證服務實施全程監控的多鎖化管理。具體功能可以有數據統計的服務,貨物管理的服務,碼址管理的服務跟貨物連接的服務,然后把貨主、司機及倉庫聯動管理。通過一個動態“二維碼”的發碼器,把質押貨物實行監控,也就是說如果三碼匹配,那你放心發貨,如果不匹配,那么就不予放行。通過這樣的辦法,我們達到一個多鎖聯動管理。
今天我結合“供應鏈金融”和“金融物流”這兩個關健詞,提出如下所謂的金融物流監管及風控的創新模式:
一、倉庫監管的信息化;
二、融資管理平臺化。就是過程的平臺化;
三、全程監控多鎖化,用一個多鎖的聯動來管住質押的貨。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