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于1月18日發布《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了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意見》,日前,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
該負責人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加工貿易實現了高速度、跨越式發展,進出口額從改革開放初不足17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4萬多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20%,全國10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帶動直接就業4000萬人。加工貿易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與世界經濟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制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依然突出。必須站在對外開放新的起點上,緊緊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既是鞏固貿易大國、建設貿易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產業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迫切需要,是穩定就業、提升國民福利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務經濟外交大局、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為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6個部門,針對制約我國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優化升級的突出問題,起草了《意見》,經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后于近日正式發布。
《意見》分為8個部分,共33條。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提出了“始終堅持穩中求進,著力推動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合理統籌內外布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五項基本原則,明確了到2020年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目標。第二到第五部分是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延長產業鏈,提升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發揮沿海地區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支持內陸延邊地區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第六到第八部分是組織實施的要求,包括: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增強發展動力;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組織保障。
下一步,商務部將根據《意見》要求,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明確分工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實,推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
結合《意見》,該負責人對大家關心的一些問題解答如下:
一、加工貿易為我國外貿和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時期,外貿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認識加工貿易的作用和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向產業內分工轉變、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變,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產業鏈,國際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我國抓住了歷史機遇,成功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將外資的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等低成本要素的優勢有機結合,成為面向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可以說,加工貿易是國際產業分工發展的產物,是抓住機遇、承接轉移的結果。
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加工貿易是貿易大國的重要支撐。據WTO統計,我國已連續3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今年1-11月,超出美國566億美元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這其中加工貿易做出了重要貢獻。1981-2015年加工貿易在外貿中占比從5.7%增長到31.5%,1998年占比最高達到53%,目前外貿進口總額的1/4強、出口總額的1/3強仍由加工貿易貢獻。
第二,加工貿易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1997年以來,外國對華投資51%集中在制造業。即使近年來投資制造業占比下降,仍保持了約400億美元的年投資規模。我國制造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由加工貿易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64種出口排名全球第一的機電產品中,有20種加工貿易出口占比超過50%。
第三,加工貿易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10萬家,解決就業4000萬,大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據東莞市統計,加工貿易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800萬個,GDP是1978年的1000倍。
第四,加工貿易是帶動產業整體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通過參與全球分工,不斷學習掌握先進技術、標準、生產管理方式,實現了“干中學”。帶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據廣東省統計,廣東加工貿易企業ODM+OBM的比重上升到約66%。帶動民營企業發展,2015年1-11月,民營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比提升到10.2%,高于2002年7個百分點。依托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從一個電子工業相對落后的國家,迅速崛起為世界IT產業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最新款的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都由在華企業設計制造。
第五,加工貿易是密切內地與臺港澳經貿關系的重要紐帶。港澳臺企業占加工貿易企業數量50%左右,約5.4萬家,其中港澳企業4.5萬家左右,臺灣企業近萬家。香港是內地第二大加工貿易出口市場,占加工貿易出口四分之一;臺灣是大陸第二大加工貿易進口來源地,占加工貿易進口15%。
實踐證明,加工貿易符合我國國情,對助推貿易大國地位、嵌入國際分工體系、提升產業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不出國門的“走出去”。今后一段時期,加工貿易仍是我國深度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價值鏈躍升,提高就業水平的重要載體,必須緊緊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繼續發展加工貿易。
二、《意見》發布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當前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國加工貿易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依托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迅速發展起來的。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制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依然突出。
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出現了“一慢、一快、一升、一降”的態勢。“一慢”,是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明顯放緩;發達國家轉向大力推動“產業回歸”和“再工業化”;尚未出現類似IT技術革命的產業,產業轉移缺乏亮點、熱點和支撐點。“一快”,是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我國產能和訂單向外轉移影響外貿出口金額達950億美元。同時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加快。“一升”,是我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2009年以來勞動力成本年均增幅超過10%,沿海地區雇傭工人成本已達5500元/月左右,是緬甸、孟加拉等周邊國家的3-5倍,接近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一降”,是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
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國際產業分工深度調整和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立足我國國情,創新發展加工貿易。
三、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是什么?
加工貿易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轉型升級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
《意見》針對 “留、來、轉”三類情況明確了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路徑。“留下來”的,要拓展內涵和外延。在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快生產制造環節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拓展加工貿易外延,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與服務貿易融合,與互聯網融合,與智能化生產制造融合。“引進來”的,應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明確政策預期,通過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提升加工貿易利用外資水平。同時,要積極參與多雙邊規則和自由貿易區談判,為加工貿易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經貿環境。“轉出去 ”的,一方面,加快推動沿海加工貿易優先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研究制定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梯度轉移的差異化政策;另一方面,強調發揮境外合作區平臺作用,引導企業有序進行國際產能合作。
關于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優化升級,有五個方面應該特別強調:一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發展。二是產業鏈延長,向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三是經營主體實力增強,由加工組裝廠向技術、品牌、營銷型企業轉變。四是區域布局優化,逐步實現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境內外合理布局。五是增長動力轉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
四、《文件》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和亮點?
《意見》立足于加工貿易,但又不局限于加工貿易,是指導未來加工貿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意見》堅持問題導向,明確了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突出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視穩定加工貿易政策預期。充分肯定了加工貿易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創新發展加工貿易。鞏固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提出“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基本原則,保持加工貿易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營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輿論環境,穩定政策預期,增強發展信心。
二是拓展了加工貿易內涵和外延。在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快生產制造環節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拓展加工貿易外延,即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融合,與互聯網融合,與智能化生產制造融合。
三是強調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在當前歐美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國際產業及資本轉移的背景下,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提升加工貿易利用外資水平。同時,要積極參與多雙邊規則和自由貿易區談判,為加工貿易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經貿環境。
四是統籌布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方面,加快推動沿海加工貿易優先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研究制定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梯度轉移的差異化政策;另一方面,強調發揮境外合作區平臺作用,引導企業有序進行國際產能合作。
五是加強與國家經濟外交戰略結合。與“一帶一路”等國家經濟外交戰略緊密銜接,謀劃加工貿易境外合作布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我國經濟外交重點國家開展合作,提出推進“中非工業化伙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中非產業合作。
六是改革創新貫穿始終。在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中都提出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的要求,第六部分專門對改革創新管理體制作了工作安排,提出全面推進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進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監管方式,加快推進內銷便利化和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等工作。
五、請問《意見》在創新加工貿易管理體系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加工貿易貨物是保稅貨物,必須與非保稅貨物區分管理。多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已建立形成了完整的加工貿易管理體系,對防范走私、保障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加工貿易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改革進程不斷深化,需要建立健全與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管理體系。為此,《意見》提出了以下改革舉措:
一是全面推廣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在總結廣東省行政審批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企業經營狀況和生產能力核查機制,強化企業履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
二是完善加工貿易商品分類動態管理機制。動態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完善重點敏感商品加工貿易企業準入管理。
三是優化監管方式。改變現行以手冊為主的監管方式,逐步實現以企業為單元監管。對資信良好、信息透明、符合海關要求的企業,探索實施企業自核單耗的管理方法。
四是進一步推進內銷便利化。在取消內銷審批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內銷補稅核銷手續,推廣實施內銷集中征稅。
五是拓展海關特殊監管區功能。在海關特殊監管區,積極推進內銷選擇性征收關稅政策先行先試,適時研究擴大試點。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等多元化發展。
六、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政府將著力從那些方面優化加工貿易的發展環境?
優化加工貿易發展環境對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深入分析,我們系統梳理了內外部環境中影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從六個方面就改善、優化加工貿易發展環境提出應對舉措: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產品創新、研發設計、品牌培育和標準制訂等方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
二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鼓勵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加強對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融資擔保服務,鼓勵通過內保外貸等方式為跨國經營提供融資支持,著力解決加工貿易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針對加工貿易企業“五險一金”負擔過重問題,提出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加快實現社會保險全國聯網、增強保險經辦管理的便捷性,做好加工貿易重點發展地區流動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工作。
四是優化法治環境。完善加工貿易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加工貿易企業分類管理,建立部門協調機制,推進加工貿易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為加工貿易發展創造公平、透明、高效的制度環境。
五是營造公平外部環境。為有效化解貿易摩擦和爭端,為加工貿易發展拓展新的國際空間,提出推動引領多邊、區域、雙邊國際經貿規則制訂,改善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向貨物、服務和投資市場準入條件,推動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六是營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輿論環境。強調穩定加工貿易政策,提供可預期的長期發展環境。鼓勵和保護創新,尊重和發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制造企業做專、做精,爭創百年企業。鼓勵企業重視研發和技術應用,提升管理水平。加強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的輿論宣傳和經驗推廣。
總之,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既是一項長期任務,又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努力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優良的發展環境。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