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供應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繼2006年首次將物流產業寫入政府文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9年出臺我國第一部物流專項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之后,物流行業的又一重大事件,預示著我國物流業發展由注重的物流環節控制全面邁入供應鏈組織新階段。《意見》要求通過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深度參與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全面提高我國在區域乃至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話語權和掌控能力。《意見》的出臺對我國物流供應鏈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把握供應鏈上升國家戰略契機,構建多維供應鏈服務體系
一、供應鏈上升國家戰略恰逢其時
在國家“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戰略背景下,提出供應鏈創新發展戰略,高水平、高起點構建區域和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能夠更好促進相關戰略實施,《意見》的出臺恰逢其時。
“一帶一路”戰略要求提高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發展,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一,輕工紡織等大部分商品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國出口大多采取FOB(Free On Board,離岸價)、進口大多采取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到岸價),國際貿易的供應鏈大部分環節并未處于我國物流企業和貿易商掌控下,價值鏈的大部分被外資企業獲得,國際貿易大而不強問題凸顯。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為提高我國在全球貿易體系的話語權,亟待鼓勵我國物流、貿易和制造企業走出去,廣泛參與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分工,延伸國際貿易服務鏈條,以更好促進我國參與“一帶一路”沿線產能分工與合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供應鏈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前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問題,要求產業通過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實現產業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邁向中高端。為此,要求傳統物流供應鏈企業、制造企業通過供應鏈創新發展,深度參與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產業鏈全過程,在區域乃至全球配置產業要素資源,有效促進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集群培育,實現供應鏈創新驅動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企業亟待供應鏈創新提升競爭力。近幾年伴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一批生產制造企業、流通企業正在顛覆傳統的生產組織模式和流通模式。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制造”,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物流”其核心競爭力正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通過供應鏈創新形成具有極強供應鏈控制能力的現代生產、流通組織方式。傳統的生產制造企業轉型發展,新興企業擴張發展均需要謀求供應鏈創新,通過供應鏈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來提升綜合競爭力。
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為供應鏈創新提供基礎支撐。從國際經驗看,傳統具有較強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的企業主要為品牌制造或流通企業,如耐克、亞馬遜等國際知名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也體現在供應鏈控制力上。而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大幅降低的企業提升供應鏈服務能力的門檻,也成為供應鏈新一輪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二、構建多維供應鏈服務體系
在國家的重視和政策引導下,在企業的創新驅動發展下,我國供應鏈體系建設和創新發展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是與國際供應鏈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和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新形勢下,從國家層面、城市層面、產業層面和企業層面,供應鏈創新發展任重道遠,亟待構建多維供應鏈服務體系,以增強我國供應鏈綜合實力。
國家層面構建全國乃至國際供應鏈體系。在國家供應鏈創新戰略指引下,國家相關政府部門應系統謀劃構建全國乃至國際供應鏈體系,筆者所在單位正在開展“提高我國國際物流控制力研究”,核心內容是如何從國家戰略層面深度參與國際供應鏈體系建設,提高我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控制力,為此開展了前瞻性深度研究。同時,也在開展《國家級物流樞紐布局與建設規劃研究》,重點規劃布局國家級物流樞紐網絡,通過資源共享、設施公用,促進物流網絡化、規模化、集約化,以構建高效率、低成本的全國物流供應鏈網絡體系,促進物流行業降本增效。當然僅依托相關研究尚不足以支撐國家供應鏈體系構建,還應在國家供應鏈服務體系規劃、供應鏈標準與信用體系建設、復合型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制定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研究和推進。
城市層面構建城市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系統性謀劃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物流企業培育、物流信息化發展、現代物流技術裝備應用,在城市營造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吸引產業要素、資源在城市聚集,走出一條供應鏈比較優勢驅動下發展樞紐經濟的新模式。國內成都、重慶在構建公、鐵、空一體的國際供應鏈服務體系,營造物流供應鏈環境方面進行了有效嘗試,吸引了外向型生產制造、國際商貿物流產業的集聚發展,對城市參與區域乃至全球供應鏈分工合作效果顯著,促進了內陸城市樞紐經濟發展。
產業層面促進產業鏈與供應鏈的深度融合。產業鏈內部的分工與協作、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都離不開供應鏈高效支撐。農業發展方面,應依托供應鏈創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通過流通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規模化種植、品牌化打造、網絡化營銷,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實現農產品增值和企業效用最大化。工業發展方面,應鼓物流企業嵌入制造企業產銷供應鏈,實現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山東立晨物流深度嵌入山東臨工的生產鏈條,延伸零部件組裝和工位配送等供應鏈服務,大幅降低了山東臨工的生產制造成本,有效提高了企業競爭力。服務業發展方面,應鼓勵傳統的流通企業、商貿企業、金融企業加速參與行業供應鏈體系構建,向供應鏈企業轉型或成為產業供應鏈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以實現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
企業層面傳統物流企業加快提升供應鏈服務能力。傳統的以提供運輸、倉儲、配送等單一物流服務的企業正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國際上年營業額超過4000億人民幣的FedEx(聯邦快遞)和UPS(聯合包裹)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快遞企業,而是具備面向全球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綜合物流企業。國內以怡亞通為代表的供應鏈企業延伸到流通、制造企業的采購、分銷、物流、結算、報關等供應鏈鏈條,在不斷壯大企業規模的同時也為上千家企業拓展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的物流企業應圍繞自身的核心業務,延伸供應鏈服務鏈條,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供應鏈服務體系,深入嵌入客戶企業的產供銷供應鏈,在新一輪國際化浪潮中脫穎而出,快速形成一批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
總之,我國供應鏈發展起步相對較晚,國際供應鏈綜合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較為突出,在國家供應鏈創新戰略驅動下,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供應鏈創新發展之路,提高我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話語權和控制力。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