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全面解析之后,發現“新零售”不過只是“新物流”的呈現方式

發布時間:2018-03-23 10:30:23 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

2017年新零售戰局在多領域全面鋪開。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線下布局明顯加速,傳統零售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布局新零售,創業公司更是快馬加鞭追趕熱潮。一年之間,新零售大幕火熱開啟,以“餐飲+超市”的新零售項目遍地開花,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為主的無人零售業態更是一道別樣風景。

 

但不難發現,不管是火熱發展的“餐飲+超市”這一類新零售產物,還是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亦或是轉型新零售的傳統實體零售店與電商,都在不斷地強化物流,當前精準庫存控制、智能配送等已經成為了零售商們提高坪效、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重要一環。由此,“新物流”也成為了新零售發展過程中討論最為熱門的話題。其實在筆者看來,新物流對于新零售落地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新物流,就沒有新零售。

 

一、新零售有怎樣的內涵?

眾所周知,“新零售”一詞最早是2016年10月馬云在阿里的云棲大會上提出的。根據馬云所說,未來電子商務平臺即將消失,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線上是指云平臺,線下是指銷售門店或生產商,以物流消滅庫存,減少囤貨量。電子商務平臺消失是指,現有的電商平臺分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不再入駐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

 

阿里研究院對“新零售”概念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新零售瞄準著實時、高效、成本節約型資源配置,深度且精準的客戶需求挖掘,基于直播、社交、反饋的客戶體驗等目標,貫穿生產、物流、銷售等環節,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VR等新興技術。

 

新零售提出后引發社會熱議,多位業界大佬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如,2017年3月,張近東提出了“智慧零售”概念。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表示,“未來零售是智慧零售”,“智慧零售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馬化騰把對傳統商超的賦能也稱為“智慧零售”。他曾在發出的公開信中提及“智慧零售”概念——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以及全方位的平臺能力,為商家提供一個更為包容、創新和具有可持續性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以賦能商家。

 

劉強東提出了“無界零售”。他說,當前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實質是無界零售,是一場零售基礎設施革命,終極目標是在“知人、知貨、知場”的基礎上,重構零售的成本、效率、體驗。

 

一堆概念撲面而來。剝開絢麗的新衣,我們看到的是“從產品導向向消費者導向轉變”。阿里研究院的報告稱:“新零售”的核心價值是“將最大程度地提升全社會流通零售業運轉效率”,并提出一個新概念叫“零售二重性”:“任何零售主體、任何消費者、任何商品既是物理的,也是DT化的,需要從二維角度去思考新零售”。這“二重”、“二維”,其實指的就是“物理屬性”和“數據屬性”。筆者忽然想起曾參與打造的、獲得了2012年“年度商業模式創新獎”的“優通供應鏈”,其廣告語就是“優通商物流,不僅僅是物流”——過去的物流一味只是關注所運輸物品的物理屬性,忽視了它來龍去脈的數據屬性。所謂“商物流”,其實就是關注物流背后的數據屬性,并由此信息流來帶動商流,由物流而信息流而資金流,“三流合一”最后走向商流。

 

正是關注了這一數據屬性,才會有“數據驅動”的供應鏈體系的更完善更高效,才會有C2B定制的所謂“數字化生產”,零售才回歸其本質“零售企業利潤將主要來自于商品和服務的增值,而不是信息差利潤”。又想起那家社區生鮮店“康品匯”,希望“能像賣化妝品一樣賣生鮮食品”——化妝品大都有品牌,生鮮食品卻大都沒有品牌,消費者品牌意識的覺醒,本質上正“數據驅動”著原產地產品的發掘。

 

二、新零售發展如何?

2017年可謂是新零售鏖戰之年,互聯網零售企業、創業企業、傳統零售企業紛紛全鏈布局,尤其是以互聯網巨頭牽頭的兩大陣營更是發展迅速。

 

1.阿里VS騰訊兩大陣營

 

2017年已過,新零售市場中以阿里巴巴和騰訊+京東為首的兩大陣營格外亮眼。

 

 

(1)持續投資,擴張新零售版圖

 

2017年,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10大投資總額達到110億美元。29億美元和高鑫零售牽手,拿下中國排名第一的超市大賣場高鑫零售,一舉獲得歐尚、大潤發兩大品牌,及其在全國29個省市的446家超市;阿里增資26億美元,將銀泰商業全國29家百貨店及17個購物中心納入自己的新零售版圖;以21億天價,收購超市巨頭三江購物;戰略合作第一大線下零售企業百聯集團;入股擁有3600多家門店的聯華超市。同時,阿里巴巴在海外地區的投資動作也變得更加“激進”,更加大膽,阿里巴巴2017年4月再次投資Lazada,斥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從51%提高到83%。此外,阿里巴巴還用11億美元投資印尼電商應用Tokopedia。

 

騰訊、京東聯手打造新零售大本營。2014年騰訊2.15億元入股京東,之后兩年“京騰計劃”合作總項目數量超過400個,復投項目數達250個,復投率61%。2015年京東耗資43億元持有永輝超市10%的股份。2016年,京東400億元收購了1號店。2017年底,騰訊8.63億美元溢價55%入股唯品會,隨后,騰訊42億元入股永輝超市,之后又分別與唯品會、萬達集團、海瀾之家以及步步高集團合作,領投每日優鮮便利購。而永輝超市又先后于2017年底和2018年初,兩次購入紅旗連鎖21%股份,共計投資16.57億元。而在2017年中旬,永輝超市增持中百集團4.99%的股份,增持后合計持股比例達25%。

 

(2)不斷創新的新零售業態

 

除了接連不斷的資本投資以外,阿里巴巴更是已經打破線上線下界限,全面革新商業形態。天貓官方推出的天貓小店、智能試衣鏡、智能化妝鏡和智能母嬰室等智能零售產品深刻影響零售業態;天貓汽車販賣機更是代表阿里巴巴開啟了大件產品新零售時代;淘咖啡更是以無人科技詮釋了新零售中的無人超市業態;盒馬鮮生這一新零售業態橫空出世,更是引起了新零售時代的全面升級。

 

騰訊與京東聯手的新零售陣營的發展也毫不遜色,完全可以一一對標阿里陣營。京東X超市同樣是無人科技的體現;每日優鮮便利購則是無人售貨機的業態體現;7Fresh、永輝的超級物種都是生鮮零售新物種,受到了消費者追捧;美團的康品匯、京東的錢大媽等新零售業態也在不斷提升消費體驗。

 

2.“盒馬鮮生”新零售網紅快速發展

 

門店數量持續增加。盒馬鮮生2016年初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截至目前,短短兩年的時間,盒馬鮮生門店已經達到了36家,其中上海有16家,北京有8家,蘇州、貴陽、杭州、寧波、成都、福州、深圳等城市也都有盒馬鮮生的門店。在今年初,盒馬鮮生CEO侯毅公布了2018年盒馬三大規劃,“拓店”計劃也被放在了首位。他表示,“2018年要在北京再開30家門店,在西安、南京、武漢、廣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也都設定了開設幾家或者10來家店的目標。

 

消費場景不斷豐富。2017年12月,在上海一家名為“F2”的便利店開業,這間面積800平方米的門店像一間小型的盒馬鮮生(盒馬鮮生至少4000平米以上),可以在這里吃到新鮮白灼的活蝦,也可以吃到壽司、蒸點、牛排。通過圍繞盒馬鮮生的大型零售店來布局線下便利店,更多地把便利店作為物流配送的前置倉,未來盒馬的大店或許會成為一個城市的體驗中心、運營中心,而小店則是大店的前倉,配合大店更深入地進行3公里半徑的精確流量運營,達到急速配送的目標。

 

今年2月28日,盒馬鮮生又一個線下消費場景得到了拓展,盒馬APP內的SOS頻道正式上線。據悉,這一配送服務將在京城已開業的8家門店同步上線。此外,侯毅表示,2018年6月,盒馬將會開出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超市——盒馬鮮生無人店將成為全面采用全機器人的餐廳和超市。日前,盒馬方面透露這個計劃可能提前實現,春節后將在上海嘉定推出全球首個機器人超市,面積大概在7000㎡。利用人跟機器的交互、顯示技術、大屏技術、通信技術、進場的定位技術等大幅提高門店效率和消費者“自主購物”的體驗,而在支付層面,掃臉購、自助收銀機等都有利于提升支付效率。

 

不斷提高消費和物流體驗。盒馬的供應鏈、銷售、物流履約鏈路是完全數字化的。店內掛著金屬鏈條的網格麻繩,是盒馬全鏈路數字化系統的一部分。整個系統分為前臺和后臺,用戶下單10分鐘之內完成分揀打包,20分鐘實現3公里以內的上門配送。從商品的到店、上架、揀貨、打包、配送等,作業人員通過自動化設備與智能設備去完成商品識別和物流作業,簡易高效,而且出錯率極低。據悉,盒馬鮮生無人店開業后,店內物品的搬運和儲存等物流作業將完全采用輸送系統、機器人去替代人工作業。

 

3.傳統零售企業轉型

 

傳統零售企業的轉型,除了擁抱互聯網巨頭,還有自我尋求轉型思路的。2017年傳統零售企業探索新零售中發展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物美”。

 

早在2015年,物美就與多點Dmall強強聯合,實現了用戶、業務、市場的快速擴張,共同構建起一套適應當前消費升級和零售多元多變需求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發力新零售。

 

物美聯手多點Dmall,打造了線上線下全渠道模式,讓消費者體驗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為物美提供了倉配售一體化服務,2小時配送到家的上門服務;同時,多點秒付、自由購等結賬方式更是讓消費者在線下購物時實現快速“通關”。

 

物美很早就意識到,隨著電商的沖擊、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敏感度逐漸降低,對購物環境和消費體驗愈發看重,因此,2017年物美在聯想橋、金寶街等新業態門店踐行了其創新型“邊逛邊吃”超市+餐飲模式。同時,通過大數據幫助品牌商進行選品優化,店內SKU從13000個降到11000個,而生鮮產品占比明顯增多,由原來的30%~40%增至50%,極大地提高了坪效。物美還設置了快速周轉的前置倉,提升了店內原本的運行效率并節約了物流成本,同時配合電子價簽的實時更新功能,可以幫助門店及時補貨、快速揀貨。通過提供配送服務,讓門店的輻射半徑可覆蓋周邊3公里,增加了線上場景,提升了復購和轉化率。

 

三、新物流又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新物流”?我們可以參照阿里研究院關于“新零售”概念的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為“新物流”概念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以貨物流通為基礎的數據鏈接技術推動的服務支持體系”。

 

1.新物流具有三重性

 

物流首先是“物的流通”,所以首先具有物理屬性。這似乎不需要討論。

 

傳統物流往往忽視或者視而不見隱藏在物的流通軌跡背后的另一重屬性——物流的數據屬性:物從哪里來?由哪些原材料構成?經過了哪些環節,又到哪里去了?最后是什么人在什么地點場景下以什么樣的方式獲取或者使用消費了這些物品?……

 

大量重復沉淀的“大數據”,對物流“出口端”的客戶行為分析大有幫助,可以讓物流商比客戶更了解他的客戶,比消費者更了解消費者自己;對物流“入口端”的物品追本溯源大有幫助,可以讓物流商對物品的“出生成長”了然于胸;而這中間的整個物的流通過程,也正是物流商陪伴和見證物品“人生”的過程……這是整個數據化了的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由數據鏈接和傳導,又衍生出物流的第三重屬性——物流的服務屬性——在“物的流通”過程中進行服務甚至文化的增值疊加。這并不只是物品的拆零分揀、搭配重組、包裝定制、場景設計,甚至是配套金融支持等。

 

2.新物流生態的前臺、中臺、后臺

 

 

“新物流”生態的前臺,是多樣化的極其豐富的場景,是社群林立的“小時代”,是消費無時無處不在,是可以通過大數據精準畫像的按人按需定制的Just for you;產品(物)只是和消費者(粉絲)touch的點,是和消費者溝通的工具。在物理空間和時間維度上得到最大的延展,消費者不受區域、時段、店面的限制,商品不受內容形式、種類和數量的限制,消費者體驗和商品交付形式不受物理形態制約。

 

“新物流”生態的中臺,就是龐大服務支持體系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就是“賦能”,包括柔性制造(物流),智能制造(物流),以及各種各樣幾乎無所不包的特色服務。這并不是由一家壟斷企業來包攬一切的,而是由多家各有所長的核心企業(大樹)緊密構建的生態體系,無數小花小草(服務供應商“b”)也在其間茁壯生長,以此構建出極其豐富、精準、及時的“新物流”服務。

 

“新物流”生態的后臺,則是線上線下“軟硬兼施、人機匹配”的基礎設施,是線上的SAAS云,是線下的快運快線網絡和關鍵的連(鏈)接樞紐(物流中心)。無論是京東的“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和“綜合性智慧物流”的“334工程”,還是菜鳥的以擁有“菜鳥智慧大腦”的“新能源物流汽車”為主角的“未來綠色智慧物流”的“ACE計劃”,其實都試圖從“新物流”的基礎設施入手來把握未來。

 

四、新零售與新物流有怎樣的關系?

新物流的數據屬性可以走向與柔性生產相匹配的柔性物流乃至物物相連的所謂“智慧物流”,新物流的服務屬性可以走向與商品增值服務相對應的專業物流乃至基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基礎上的所謂“商物流”,當然作為“物的流通”基礎的物流的物理屬性始終是其根本和外在呈現。

 

正是這三維構建的立體系統,才能更好地由物流帶來數據流并走向資金流,站在這個視角,“新物流”其實可以稱之為“生態物流”。未來的商業世界,將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前不久順豐和菜鳥之爭,其實就是兩大“生態物流”之爭。

 

也正是這個“新物流”體系的建立,才能支持“新零售”的所謂“零售物種大爆發”,才有可能完成所謂的“新零售遠景: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主體、任何內容”。說白了,所謂“新零售”不過只是“新物流”的呈現方式而已。“任何時間”就意味著“物流”在新零售中不可或缺,事實也是,在所有的新零售物種出現的同時,伴隨的是消費者物流體驗的提升,是新零售物種本身對物流精準要求的提升;“零售基礎設施革命”,更是一場以數據驅動的物流前置,是“單未下,貨先行”。

 

事實證明,諸多新零售業態也是在圍繞“物流前置”發展,主打“豐富、精準、新鮮、便捷”等主題,在不同覆蓋半徑范圍內布局,真正做到“單未下,貨先行”。如,盒馬鮮生主張“讓做飯變成一種娛樂”,覆蓋三公里半徑,5000平方米以上布局超過3000個SKU;社區O2O生鮮平臺,主張“像經營化妝品一樣經營生鮮”,覆蓋1公里半徑,200-300平方米布局1600個SKU;錢大媽主張“不賣隔夜肉”,覆蓋200-500米半徑,相當于就在小區門口的第5個檔口,70平米布局600個SKU;“在樓下”自動售菜機,覆蓋半徑最后100米,網訂柜取,是社區智慧微菜場。這些無一不印證了新物流是新零售無法剝離的存在。

 

五、新時代供應鏈該如何打造?

原阿里巴巴總參謀長、現湖畔大學校長曾鳴日前提出的“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供應鏈平臺),“在供應鏈和協同網絡價值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商業模式就是S2b”。S2b是一個供應平臺來賦能小b,通過一些小b來服務平臺客戶。這時的供應鏈已經不單單是網狀的結構,每一個網絡節點都可以單獨或聯合供給,譬如S2B、C2B模式。消費者也能參與到供應鏈的環節,在產品的設計研發環節,品牌商可以跟消費者有更強的互動。他認為,“C2B(Customers to Business,即企業按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模式,是對傳統的工業時代B2C(Bussiness to Customers,即企業把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模式最根本的顛覆”,“實際上是整個商業邏輯的改變,也是整個商業網絡從傳統的供應鏈走向一個網絡協同的全新模式的變化”。

 

在新零售業態下,人與貨都將實現數據化。以前是上游生產的產品決定消費者的使用產品,現在消費者也能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設計中。以前是大的品牌商、零售商、供應鏈管理公司主導供應鏈,現在許多小品牌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產品對用戶的觸達。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這一系列新時代的技術,正是用來“改造我們傳統的商業基礎設施的,只有當這個改造完成以后”,“任何人、物、事、時間和地點都能夠被連接起來,而且是實時互動”的“新商務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新零售時代的供應鏈不再是單一線條的傳統“鏈”狀,構建數字化網狀供應鏈是新零售供應鏈的發展方向。

 

六、末端配送究竟如何發展?

“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對配送的高效準時要求愈發苛刻。天貓超市、每日優鮮1小時達服務,蘇寧“SU FRESH蘇鮮生”精品超市,盒馬鮮生、超級物種、7FRESH都為超市覆蓋3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提供極速達服務,聚焦更為精準的配送范圍,配送時效性不斷提速。顯然,末端配送時效性已經成為了這些新零售樣板提升消費體驗的法寶。

 

1.即時配送市場火熱

 

根據艾瑞咨詢《中國即時物流行業報告》的數據,2016年即時物流行業訂單量超過56億單,2017年訂單量預計為89.2億單。預計2019年即時物流的訂單量將為159.2億單,這其中商超宅配成為了增長新動力,而新零售的遍地開花也讓即時物流成為其落地的必要設施。

 

2017年,在新零售、消費升級、“互聯網+物流”下半場的大環境下,“得末端者得天下”深入人心。聚焦2017年末端物流領域的資本情況,以豐巢、UU跑腿、閃送、云鳥配送、唯捷城配、駒馬物流等為代表的城配最后一公里企業深受資本追捧;順豐、“三通一達”、宅急送、全峰等快遞企業也紛紛入局同城即時配,外賣O2O的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及眾包物流的新達達、點我達、人人快遞等紛紛轉型瞄準同城最后一公里;UU跑腿、快服務、閃送、鄰趣等C2C的跑腿服務,更是以極具個性的方式切入更多生活場景。

 

2.發展痛點凸顯

 

即時配送市場需求巨大,但是整個行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痛點凸顯。

 

首先,當前的即時配送在短期內滿足了企業與消費者對物流時效性的需求,但提速僅是表面現象,提升配送質量并形成服務鏈條才是即時配送企業亟待思考的關鍵點,但當前的即時配送人員分散,管理難度大,無疑成為提升服務質量的阻礙;其次,多數及時配送企業發展尚不成熟,沒有成熟的運作模式,基礎設施較差,對資本依賴性比較大,一旦資本市場轉冷,依靠補貼吸引用戶的經營方式將難以為繼;此外,行業內多數企業還沒有形成規模效益,行業的價格體系、服務標準的不規范,市場細分不明確,這些因素都對即時配送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制約。

 

3.發展建議

 

在即時配送需求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壓力日益加大情況下,如何提升2B和2C環節中物流和服務的質量,成為進一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各企業要不斷完善自身物流體系,通過更加精細、智能和高效的運作方法,應用大數據、智能算法、智能定位等技術輸出更優質的服務,提高即時配送能力,為更多實體商戶賦能。一些已經形成規模的大企業,可以加大對末端智能設備的投入,例如,智能貨柜、末端人工與互聯網結合的收貨站等;還可以加大對無人機這類智能設備的應用研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豐富即時配送手段。相關政府部門及協會,也應積極聽取企業發展的心聲,制定行業發展相關標準及規范,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