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從某種意義上,經過這次疫情,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將開始進入「好公司」的新時代。那些真正創造好產品、好服務、好內容,受人尊重的好公司們,會因為各線城市消費者的認知差被拉平、都變得成熟「見多識廣」,進而被更大規模的消費人群接受、認可,和喜歡。
疫情如何影響商業?
基于各大創始人們來自一線的聲音以及我們的初步思考,一個結論是,疫情對商業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物理上的政策和心理上的影響帶來的。
思考疫情對商業的影響,邏輯上要看兩件事:一是疫情改變了哪些行為,二是疫情改變了哪些心理。至于疫情影響到底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這取決于疫情對行為和心理的影響是短期的,還是持續性的。
疫情帶來的短期困境與影響
短期來看,目前疫情對行業的影響程度如下:線下服務行業>線下零售行業>線上零售行業>線上的其他行業。
▍線下服務行業是眼下受到沖擊最嚴重的行業
眼下受到重創的是那些產生聚集類行為的線下服務業,比如大家都已經看到的餐飲業。餐飲是我們投得相對較少的,我們拿其他相對熟悉的行業來分析。
對于有些剛性需求,即便短期受影響,總量最終不會少。因為,存量會延期兌現,甚至會帶來增量。
對于很多非剛需類的服務,短期內疫情會給它們帶來不可恢復的影響。從理性的角度,這是創始人重新審視業務發展新方向的時間點。
▍短期內,線下零售受到的影響大于線上零售
剛需類零售短期受到影響,疫情過后會報復性反彈,可以恢復大半,甚至會激發新的需求。(因為受到就業與收入影響而消失的需求除外。)
剛需類:以汽車零售為例
峰瑞在汽車零售領域投了兩家企業,花生好車、什馬出行。汽車行業已經處于低谷長達一年多,遇到疫情,它們的線下業務短期會受影響。但是,因為汽車消費是剛性需求,等疫情過去,這個領域大概率會迎來「報復性」反彈。
一方面,經歷了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的階段性停擺,很多人突然意識到,沒有車是不方便的。另一方面,盡量避免乘搭交通工具成了抗疫時期的共識。疫情過后,除了之前積累的剛性需求會恢復性釋放之外,我預測會有一波因疫情影響而新激發的需求。
非必需類零售短期內受到的影響會大一些,特別是產品和服務需要在線下交付的。
非剛需類:以咖啡、茶飲行業為例
相比汽車、日用品等剛需類商品,短期內,咖啡、茶飲這類可買可不買的非必需品受到的影響很大,特別是產品和服務需要在線下交付的。
然而,即便同在咖啡、茶飲行業,星巴克、喜茶的處境會比很多純線下咖啡店和茶飲店好,因為除了自提,它們還能外送(產品交付通過線上完成)。也就是說,有線上能力的零售企業受到的沖擊會相對小一些。
▍線上其他行業,短期內,娛樂、社交行業增長最明顯
占時間長的甚至帶有輕社交功能的游戲,廣受用戶青睞。
以王者榮耀為例,據 極光大數據 統計,其春節期間(1月23日-29日)的 DAU 超過 1.09 億。這是成年人短期在家不能外出,卻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家把更多時間用在了娛樂
考慮到無論是游戲還是娛樂,都極大程度使用了視頻。所以,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即使大家時間分配回歸正常,視頻相關的各種模式會越發成為主流。
各種類型的社交在疫情之后也會獲得短期爆發。和娛樂類似,社交的基數也同樣龐大,疫情過后,雖然我們會需要一段心理緩沖期,但是之后肯定會出現「報復性增長」,尤其是情感類社交領域。春節沒能赴的約,大概率會兌現甚至更甚,此外,因為在家悶著而被壓抑的社交需求會得到釋放,也會刺激線上線下的各類社交。
中長期的影響與機會
相比那些轉瞬即逝的機會,我們更應該關注疫情的中長期影響。即,疫情對人們的有些行為模式和心理所產生的影響或改變,會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會為許多行業帶來中長期的影響。
我們發現,因為近期大家待在家里的時間更長,泡在網上的時間也更長,那些我們原來就信賴的商品和服務,我們用得更狠了,那些我們原來不太嘗試的商品和服務,我們主動被動嘗試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新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在養成,與之相關的商品/服務品類和行業有了發展空間。
▍線上零售有了新的品類機會
最典型的要屬生鮮
毫無疑問,之前線上售賣占比不高的生鮮行業,疫情期間在線上有了爆發性增長。這不難理解,受疫情影響,用戶減少了出門頻次,將生鮮采購,尤其是買菜的行為由線下轉到了線上。
依據億邦動力的報道,叮咚買菜春節 7 天訂單量超 400 萬單;援引引證券日報報道,除夕到初八,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
但是,有兩點,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一個是,除了線上,有供應鏈積累、有良好品牌的線下傳統商超,近期業績表現也很好。
聯商網報道,2020年1月,步步高超市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3%。中信建投提供的數據顯示:物美超市平日每天菜量約700噸,春節期間出現3倍增長;春節期間,永輝生活蔬菜備貨 20 萬份以上,是平時的 3 倍;同樣的,大潤發門店商品采購量同比增長 4-5 倍。
線下商超之所以好的一個原因是,按照傳統,線下商超在春節期間都持續營業,所以它們在商品供應、人員準備上,都更充分,盡管也遭遇了供不應求的情況。而互聯網零售企業,即便線上超市,在春節期間,因為物流和人員的原因,同場沒有做好持續營業的安排,因而可能更加措手不及。
另一個是,傳統零售轉型新零售、同時有線上線下能力的商超代表們更有競爭力。因為他們原本擁有的供應鏈能力和場景能力更強。我們看到,在蘋果 app store 的餐飲美食類里,大潤發和多點都進了前5名(肯定不是刷出來的),在 app store 下載總榜的前 100 名當中,有大潤發、永輝、多點,相信也不是刷出來的。
一個有待觀察的小話題:生鮮的爆發增長顯然是由于幾乎所有人都宅在家做飯造成,問題是大家恢復工作之后會如何?
食品類消費可能會上新臺階
一種是現有大品牌的替代性解決方案。
以咖啡為例。平時街角樓下輕松可得的星巴克、瑞幸咖啡都喝不上了,咖啡的重度用戶們會做的,是去尋找替代品。對峰瑞天使輪項目三頓半咖啡這樣的線上品牌來說,就是難得的窗口期。
用戶嘗試后,只要認可它的口味還原度、體驗感、方便性以及價格,就可能帶來復購,用戶喝超速溶咖啡的習慣就可能延續。三頓半咖啡今年 1 月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接下來,我們會出一篇文章關于咖啡與三頓半。)
另一種是升級后的方便類食品,特別是升級后,能滿足一人食場景的方便類食品。
在和我們交流的過程中,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說,「18% 的零食線上滲透率,可能會通過疫情被新教育;其次是經歷了品類升級的方便速食的崛起。」自熱小火鍋、升級后的速食拉面和米粉,近一兩年頗受用戶青睞,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更甚,它們是宅家里除了做飯之外的有效補充。
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這背后的挑戰是:生產型企業需要原材料才能生產加工,一是大家很難預見到這樣的特殊情況,二是廠家也很難在這么短的周期里組織足夠的存貨和物流能力,即便線上的用戶需求出現顯著上揚,也會出現線上需求難以全面滿足的情況。
這也讓線上零售行業更加意識到,無論是供應能力還是配送能力,歸根到底比拼的還是零售在長鏈條的全供應鏈效率。
▍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的發展,迎來了拐點,且會長期受益
教育和醫療行業有很強的相似性:用戶教育門檻較低、相對中低頻且專業。通過這次特殊的疫情,大量用戶主動或被迫接受并使用了在線教育和互聯網醫療,因而當下它們肯定迎來了足夠好的增長,并完成了用戶的初始教育過程。
但是,等到疫情過去,誰會是最長期受益的?
在我們看來,這主要比拼的是,誰真正提供了較好的教育和醫療價值,因而得到了用戶長期存留。
具體到教育行業,我們認為,最終能贏得用戶的公司符合如下特征:互聯網化程度高、用戶體驗好,利用了時間的碎片化、更智能化更自動化、顯著提高效率。這會是峰瑞投的在線教育公司洋蔥學院、扇貝、迷鹿音樂等公司的機會。
相反,那些短期的應急解決方案、跟線下教育差別不大,只是短期利用了特殊時期時間和地點便利、且很占時間的解決方案,用戶留存度將有限或者大打折扣。娛樂業也是一樣。
在線醫療短期內受益,主要是因為解決了大家當下「頭疼腦熱」避免去醫院轉而在網上尋求專業意見的問題。
最終會沉淀出來的好企業,一定是那些可以面向廣大家庭、互聯網化程度高、具有專業意見、與此同時對中國稀缺的醫療和診療資源能起到分流作用,并顯著提高效率的醫療企業。
峰瑞投資的母嬰在線平臺十月呵護與在線視頻全科醫生和緩醫療都符合這些特征。和緩醫療自己培訓全科醫生,對現有醫療資源占用少,提供面向家庭的醫療服務。十月呵護提供在線母嬰問診服務,具有分診和轉診的功能,提升了現有醫療系統的效率。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健康保健相關行業會變好
經歷這次疫情,我們的健康保健意識會顯著提高,這將帶來兩類機會。
健身鍛煉行業與主打健康概念的食品飲料行業,有發展空間
受疫情影響,大家更重視通過鍛煉提高免疫力,再加上因為在家時間長,為了迎接春夏季的減肥需求會提前到來,普及范圍也會更大。
此外,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不限于食品飲料的各類對健康有輔助的行業,也將迎來發展空間。例如,更短保質期的產品,更環保健康的產品包裝。
保險行業會迎來一波增長。
這主要是因為突發的醫療公共衛生事件對人們心理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公眾自身保護意識的提高。
▍遠程辦公相關,將迎來從技術到應用層面各種各樣的機會
遠程辦公是近期的流行詞。毫無疑問,經過大家對各種線上遠程辦公模式的探索,最終那些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提高效率的服務與應用能夠脫穎而出,給這一領域帶來從技術到應用層面的各種變化。
重點說我們近期觀察到的 3 個現象。
一是,遠程辦公相關,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平臺,所以更多的企業服務機會是做 isv(平臺上的獨立服務提供商)。比如,峰瑞已投企業、智能化背調服務機構 i背調,接入釘釘后,獲得了更快的增長。當然平臺型公司的形成,也會很快涉及到創業企業站隊的問題。
二是,體驗遠程辦公各類產品與服務的過程中,一些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上的挑戰和問題也暴露出來,比如視頻電話不穩定、網絡卡頓,等等。這意味著,能提供更好的底層技術服務的企業能有機會。
三是,各種細分場景下真正好用的互聯網化的遠程協同工具,也是會長期發展的方向。比如,產品經理遠程協作工具墨刀,之前已經盈利而且有較大的用戶基礎,在這次疫情中也獲得了很好的增長。玉符也是一樣,當我們在使用的在線工具和產品越來越多,統一 ID 這件事就變成很重要。
▍機器代人,會得到更多的重視
受疫情影響,特殊時期開工難、找人難以及人力成本高,制造業和服務業采用自動化的意愿和范圍都會增加。我和幾家做自動化的已投公司創始人交流時,他們也印證了這一點。
無人機一飛智控創始人齊俊桐堅持認為,后續無人系統會越來越重要,無人機技術是個平臺通吃的機會,下力氣把飛行平臺做好是最根本的。
翼菲自動化創始人張賽說,「這次疫情會讓更多企業意識到自動化產線和無人工廠的重要性。短期看,疫情之后,極有可能會有一波自動化改造和趕工生產的浪潮,和疫情相關的包括醫療用品和試劑生產自動化。」
幾個開放性的問題
▍靈活用工,會不會迎來一個小拐點?
前段時間,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一則新聞:2月5日,有媒體報道,將有 1000 多名上海西貝的員工去盒馬「臨時上班」。據盒馬介紹,除了西貝外,還有來自云海肴、蜀大俠、望湘園、奈雪、探魚等 30 多家餐企員工到盒馬「上班」。
他們以臨時外借的形式與盒馬達成人員用工合作,以緩解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人員閑置與人力成本的問題,也解決商超生活消費行業特殊時期因需求增長而導致的人力不足。
這則新聞背后,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這種應急產生的「靈活用工」和「人力資源外包」新型用工模式,在中國會不會在日后被更廣泛延用呢?
發達國家的「靈活用工」雇傭模式已經十分成熟。2017年,CIETT的一項調查報告就顯示,日本「靈活用工」在人力資源行業中占比已到 40%,美國排名第二,占比 34%,而法、德、意等歐洲國家「靈活用工」的占比均超過 30%。但那時中國的占比僅為 9%。
互聯網也加速了「靈活用工」經濟的發展。伴隨著Uber/Airbnb 等共享經濟的涌現,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零工經濟。
▍當線下商業受到沖擊,線下的商業地產會如何洗牌?這是誰的機會?
伴隨著城鎮化的進行,始于 1998 年的商品房改革在運行了幾年后,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都開始下沉,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再到縣城。現在,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商業房地產都經歷了至少一輪漲價,零售項目去到線下的時候,已經沒有房地產紅利了,它們需要有足夠高的效率。
那么,當疫情給線下商業帶來沖擊,那些客流銳減、損失慘重的線下商業退場,這會是誰的機會?關于線下店,它又回到了兩個問題:為什么用戶要去線下,什么品類能帶客到店?
▍中小企業得到更多的扶助。
應該會有更多的政策惠及中小企業,比如更多的面向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幫助中小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的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我們調研被投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增加資金保障確實是當下企業們最關注的問題。有些企業還因疫情調整了原本的融資計劃,有 5 家企業明確表示「預計融資要推后」,以及「年前溝通的投資人現在改為線上見了」。
峰瑞也在努力幫助已投企業爭取更多的政策優惠,提供融資支持。目前,我們已經統計了已投企業的融資需求,除了尋找下一輪投資方,我們也接洽了平安銀行、杭州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它們達成合作意向,幫助被投企業獲得信貸服務。
寫在最后
相信經過這次疫情,每個人都會更重視健康,更敬畏生命;更珍視家庭的溫暖,更珍惜自己的工作;也更理解困難以及正在經歷困難的其他人。
也相信經過這次疫情,會有越來越多的產業與企業會加速并深化數字化進程,這將帶來極大的效率提升,也將在疫情復蘇后給各行業在全世界范圍內帶來更多的競爭機會。
無論討論了多少危機中的「機會」,此刻我們仍在疫情中,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