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戰略是黨中央基于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于今后一個時期有效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郵政快遞對擴大內需戰略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增長將為郵政快遞市場帶來廣闊空間。
郵政快遞對擴大內需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錯綜復雜。最近一段時間,美歐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硅谷銀行、瑞信等“黑天鵝”事件頻出,給本就滯漲的歐美經濟帶來新的危機。今年年初,聯合國、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分別為1.9%、1.7%;對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是0.4%、0.5%,對今年歐盟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是0.2%和0%,對今年日本經濟增長的預測分別是1.5%和1%。
面對全球需求收縮問題,必須著眼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堅定不移擴大內需。黨中央高度重視擴大內需作用,將其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3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著力擴大內需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全力抓好擴大內需戰略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指引。
郵政快遞有效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郵政快遞業作為高附加值產業的底盤,助力中國產業鏈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部分快遞企業實現“進廠、入鏈”,在助力高端制造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郵政快遞是網絡零售完成交付的“最后一公里”。2012年我國網絡零售額為1.26萬億元,2022年為13.8萬億元,10年增10倍。快遞業務量從2012年的57億件增長到2022年1105.8億件,10年增長近20倍。此外,作為新業態的城市即時配送2022年單量已突破400億單。郵政快遞作為消費的最終交付服務,有效印證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郵政快遞連接“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內需、外需高效連接。如今,我國包裹快遞量超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總和,對世界快遞市場貢獻率超過60%,連續10年穩居世界第一。3家快遞企業業務量規模進入世界前5名。我國快遞企業國際網絡及海外倉已覆蓋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支撐了超過3500億元跨境電商貿易。
郵政快遞有效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建制村實現村村直接通郵”的目標。2019年8月10日,塔什庫爾干縣,熱斯喀木村收到第一個郵件,標志著我國村村直接通郵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實現了農村100%的鄉鎮建有郵政局所,100%的建制村實現直接通郵,55.6萬個建制村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收到郵件。郵政快遞已經成為邊遠山區接入全國大市場的重要渠道。
超大規模內需增長為郵政快遞市場帶來廣闊空間
我國有超大規模內需擴大潛力。從消費看,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22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近12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7.2%,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近45%。到2025年,我國消費率有望達到60%左右,最終消費規模可達90萬億元,“十四五”時期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將穩定在60%以上。
從投資看,2022年我國投資規模繼續擴大,突破57萬億元。從結構看,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2022年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1%,增速快于全國投資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增速快于全國投資13.8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貫通。創新發展投資動力比較充足,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從進出口看,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1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帶動進口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2022年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40萬億元,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國地位;其中,中間產品進口增長7.5%,拉動整體進口增長5.9個百分點。這些都歸功于一句話——“國內需求大,進口有支撐”。未來,隨著RCEP、DEPA等貿易協定逐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國外更多商品和服務將進入國內市場。
超大規模內需呈現的新特征,對未來郵政快遞市場發展提出新要求。
一是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中等收入群體,未來郵政快遞市場廣闊。目前,我國中等收入人口超過4億人,占總人口數比重超30%。《“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將促進整體消費不斷提質升級,預計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體將占總人口一半,貢獻整個居民消費的80%。人口年齡及家庭結構變化,也促使消費需求不斷細分。未來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Z世代”群體創造的新興消費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銀發經濟”規模可達20萬億元。服務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體制升級,需要郵政快遞市場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創新服務產品,滿足不同需求。
二是城市化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擴大和重塑內需增長空間。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978年為17.9%,2022年為65.2%,40多年提升超47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預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86%,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71.2%。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不到美國的1/5、日本的1/3。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基礎設施補短板還有很大空間。郵政快遞基礎設施城鄉、區域發展差異較大,一些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這需要郵政快遞支持東部創新突破,夯實中部發展基礎,補齊西部服務短板,激發東北發展活力,為擴大內需提供強勁動力。
三是產業鏈供應鏈全面數字化。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特別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實現群體突破和廣泛深度應用。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已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帶動了信息、通信、互聯網產業以及郵政快遞業大發展,涌現出大量商業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數字技術普及將日益強化內需創新發展動力,“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需要郵政快遞市場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數智化賦能實體經濟,實現產業協同融合。
四是“全球買、全球賣、全球郵”讓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超大規模市場”。近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6年增長5倍,2021年出口額再創歷史新高,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超過1500家,海外倉數量超過2000個。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包裹發送量占到全球40%以上。全球貿易新形態,需要郵政快遞提供快捷便利的全球網絡。過去的全球貿易以規模貿易為主,而未來的全球貿易在郵政快遞全球高效聯通的背景下,有希望開拓出小規模貿易的新版圖。當前中國平均每天就能產生1億個包裹,而未來隨著跨境電商發展,國際包裹量也將進一步增加。
需要繼續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內需是國民經濟總需求的主體,是大國經濟最根本的發展動力,也是構建安全可控、富有彈性韌性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郵政快遞業抓住擴大內需戰略機遇,大的思路還是需要繼續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建立數智化運行體系。將“通道+樞紐+網絡”的郵政快遞運行體系數字化、智能化,及時發現堵點,破解“卡脖子”問題,提高內外聯通的效率。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存量郵政快遞基礎設施資源,加強樞紐設施銜接、聯動發展。
二是培育數智化新型業態。依托物流樞紐整合現代物流和相關產業要素,壯大樞紐經濟。目前,部分城市物流樞紐已將跨境電商、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與郵政快遞相結合,形成數智化郵政快遞服務與數智化高端制造的良性互動。創新高鐵快運服務,構建“一站式”高鐵快運服務平臺,使高鐵準時、穩定、快速作為“中間一公里”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提升數智化服務質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智化郵政快遞企業。通過數智化做優服務鏈條、做強服務功能、做好供應鏈協同,推動郵政快遞“進廠、入鏈”。通過數智化手段完善郵政快遞服務質量評價,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告別“價格戰”。
四是促進數智化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郵政快遞數字化轉型。深度應用5G、人工智能,發展智慧物流樞紐、智慧物流園區、智慧化倉儲物流基地等新型物流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離不開高水平人才培養,這要求進一步強化“產學研”合作,為郵政快遞業培養更多專業化人才。
五是優化數智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郵政快遞市場發展環境。增強民營快遞企業發展信心,打破不必要的市場壁壘和區域分割,規范市場運行秩序。對標先進國家,促進制度型開放,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合作。
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