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學術研究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論文薈萃 > 正文

李紅霞:建設區域集群產業共同體 探索樞紐經濟落地路徑

發布時間:2024-04-22 14:40:25 中物聯物流園區專委會


建設區域集群產業共同體

探索樞紐經濟落地路徑

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李紅霞

在2024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進會的演講(摘要)

(2024年3月28日 山東·煙臺)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領導,行業同仁:

下午好!

湖南一力物流從事鋼鐵物流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20年,在長沙、湘潭、蘇州等地布局。一力長沙物流園于去年作為長沙生產服務型的物流樞紐加入了國家物流樞紐的陣列。個人理解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要體現國家的意志,既要加強國家供應鏈的韌性、又要推進產業發展、還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國家物流樞紐自2019年開始大規模快速推進至今已建成125個樞紐,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我們現在應將關注點轉移到樞紐運營上,讓國家物流樞紐在構建高效順暢流通體系,促進國內國際大循環中發揮其關鍵作用,因此我認為依托樞紐,探索樞紐經濟落地路徑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長沙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簡介

簡單匯報長沙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情況:按照樞紐建設存量為主、增量為輔的要求,長沙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以位于長沙南的一力物流園為主要載體展開。長沙一力物流園建成于2003年,總占地面積2600畝,集聚各類企業2000余家,鋼鐵物流量占區域市場80%左右份額,交易額過千億,就業人口6萬余人,稅收7億+。園區物流數據被列為區域經濟先行指標,是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也是全國百強市場第22名。長沙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樞紐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尤其重視交易市場功能,交易是樞紐經濟發展的“驅動器”,若過于強調物流功能而弱化交易功能,會給樞紐后期運營帶來壓力;而在物流功能規劃上,強調一站式聚齊,有助于幫助交易便捷實現。交易帶來物流,物流反過來促進交易的增長。這是依托物流樞紐發展樞紐經濟的基本邏輯。“交易+物流”的雙輪驅動,以大市場促進大交易,以大交易帶動大物流,是我們在樞紐經濟落地實踐中的總結。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及其面臨的問題

目前,長沙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在其“大市場帶動大交易,大交易帶動大物流”的布局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即以原材料生產制造商為主體的上游,以貿易商為主體的中游,以生產制造型企業為主體的下游(不在園區,但由園區提供服務);形成制造、貿易、加工、運輸、金融等多元業態融合;形成大、中、小企業的匯聚。

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有利于區域內重點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由過去的增量經濟過渡為存量經濟,產業集群內企業既競爭又合作的平衡關系將被打破,企業內卷加劇,同質化的服務帶來惡性競爭,集群內企業生存狀態將持續惡化。如果不加改善,集群的優勢將被削弱。

在激烈競爭狀態下,單一企業的成本都已被壓低到極限,優化空間有限;但如果把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看成一家大企業,我們就會發現,同質化帶來的閑置所造成的浪費廣泛存在于庫存、設備、材料、工人當中,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成本相當高。這就是典型的“單一環節極低,全鏈條運營成本極高”悖論的現實呈現。同質化還造成產業鏈環節結構性缺失,同時還趨向于人為設置信息壁壘,導致產業鏈協同不具備基礎。

三、建設區域集群產業共同體,探索樞紐經濟落地路徑

針對目前的問題,探索其解決路徑的關鍵在于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不是站在單個企業的角度而是站在整個集群視角上考慮降本增效。如果將眾多的中小型工廠虛擬化成一個協同工作的大型工廠,將各個小型工廠的廠房、設備、倉庫、人工閑置資源利用互聯網新技術鏈接、整合在一起,讓集群里的企業減少同質化競爭和浪費;集群將不是一群同類型的企業在一個區域內的簡單疊加,而是很多具有供應鏈協同效應的單品冠軍聚集。此時,產業集群將升級成為一個虛擬的產業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里面企業協同有序,進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

我們探索這一解決方案的路徑分為如下部分:

(一)深入研究產業鏈

首先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升一個行業的整體效率和消滅產業鏈的一切浪費為目標,先對產業鏈進行解構,呈現產業鏈所有參與角色,尋找核心機會和方向——往往是存在于目前產業鏈運行中最冗長環節。

(二)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

在產業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環節是缺失的,這就需要補齊,也有兩條路徑,一是自建,二是引入。具體路徑的選擇可遵循一個原則:涉及到公共服務,如果適應“規模經濟”的原則,樞紐可用自建的方式補全;涉及到個性化服務,即“規模不經濟”,樞紐則需承擔擇優引入的責任。整體來講,樞紐運營方做好即時補位的角色,不能全做,也不能不做。

(三)系統規劃業務設計,適配降本增效方式

產業鏈環節補齊后,需要進行系統的優化業務設計,在不同的環節適配不同的降本增效的方式。我們對各個環節解構,評估每個環節降本增效的可能性,評估產出比,如果沒有產生新的價值,即不存在降本增效的機會,不具備可持續性。整體而言,降本增效的方式有集中化、中央化、共享化等方式。比如,采購是集中化的采購,能大幅度降低采購成本;倉儲中央化可以產生規模效應,也是非常好的降本增效的方式;配送也是可以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降本增效的;還有一些不能產生規模效應的,就要去協同,這個環節是整個方案中難度最大的部分,需要整個集群里面的中小型工廠配合,讓工廠在這個環節里面能夠盈利,產生協同的動力。

(四)數字化作為必要基礎設施

為產業集群提供生產性的服務要靠數據的驅動,作為新質生產力,數字化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避不開的話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數字化的價值并不大,因為投入產出比對企業而言不合適。但是數字化的本質就是為連接足夠大量的設備、人員和物料,連接足夠產業鏈的環節,鏈接服務商,有足夠的規模才可以發揮成熟的效應,屬于初期的投入高,后期回報大的業務。樞紐的建設和運營方是最合適的主體。舉例來說,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數字化平臺鏈接金融機構,樞紐的運營方可以作為信用的代理人而不是直接的責任人提供信用管理者、場景打造者的角色,資金由銀行去放,集群的企業在使用過程當中只需要付費,對于集群而言,既能解決前期的投入問題,又能找到投入產出方式。目前我們從WMS、MES系統開始搭建,建立全場景、全鏈條的即時數據連接,讓數據要素能夠落地,讓數據能驅動整個產業組織方式發生變化。站在生態的視角,一力把自己的能力沉淀在數字化的產品當中,為產業生態賦能,打造了基于云和中臺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以及應用多種產品,在這個平臺的賦能下,交易、物流和制造實際上形成深度的融合,形成一個產業的共同體。

(五)聯合產業各方力量推進

區域集群產業共同體是第一代集群的升級,建設區域集群產業共同體的解決方案能夠解決目前產業集群背景變化下的困境,踐行了“數據要素+工業制造+商貿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的落地場景,服務內容豐富、價值突出,是有效推進樞紐經濟落地的方案,因難度大、時間長、需整合協同資源多,需要由樞紐運營單位牽頭,產業各方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協同完成。

道阻且長,在正確的方向引領下堅持踐行,一定能取得成效。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