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22 10:54:09 品途網

前有李克強總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帶火了“互聯網+”,后有一個部長說“私家車永遠不能成為專車”,再有一個部長說“絕不允許進行互聯網診治”,這兩天有一個互聯網大佬說“現在是互聯網+最危險的時刻”。
這是好現象,一是說明大家都很重視,二是說明“互聯網+”是一個新興事務,需要大家各抒己見。
我自己創立“超市代購、新鮮到家”的即買送公司,實際上是一個“互聯網+實體超市”、“互聯網+快消品行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一個項目,從有創意、建團隊、拿天使、研發產品、業務試點、小規模擴張這六個階段接近半年的時間,對“互聯網+”有一些認識,提出來和大家共同研討。
互聯網+,為什么+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互聯網+的段落是這樣的:“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這就很明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目標是一次產業升級改造,是現代制造業的升級改造,現代農業的升級改造,現代服務業的升級改造,是現代金融業的升級改造,是電子商務的升級改造,是電子政府的升級改造,是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升級改造。
中文是+號,對應的英文是“Plus”,“Plus”其中一個含義是更高一個版本。
互聯網+的另一個含義就是互聯網產業本身必須升級,成為互聯網Plus。
過去十幾年來,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總是好像水火不容,因此才有了馬云認為實體零售與電子商務網站的競爭好像是耍花拳繡腿的義和團遇到了機槍大炮的八國聯軍,也有了劉強東的“甘蔗七段論”,好像實體零售商連吃甘蔗渣渣的機會都沒有了。當時他們這些想法也許是對的,但是現在還保留這樣的想法就是錯誤的。
而我創立“即買送”,恰恰是和上面兩個立論唱反調的,即買送是基于互聯網行業的,但是我們就是選擇和實體零售商站在一起,解決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食”這個問題。
過去的互聯網行業就是平地起高樓,從線上顛覆線下,從過去的經歷看是正確的,互聯網顛覆了新聞、資訊、信息的制造和傳播,也顛覆了娛樂行業,但這些都是“輕”的行業,國民經濟中“重”的行業,不是用來顛覆的。
為什么要“+”,就是讓現存的國民經濟各個行業運行更有效率,更有魅力,減少浪費,減少重復勞動,減少沒有意義的勞動,通過互聯網和市場的力量,讓國民經濟運行得更有意義。
因此,互聯網不再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也不再是僅僅在銷售一個環節起作用,也不再是商務流通一個部門的事情,每一個行業的主管部門,每一個行業的從業者,都要思考我這個行業,除了銷售之外的其他研發、設計、生產、售后等多個環節,是否可以用到互聯網,讓我的效率更高,我的質量更高,我的服務更好,我的客戶滿意度更高。
互聯網+,+什么?
明白了為什么+,+什么就比較好理解了。俗話說“缺什么,補什么”,一種補是“內補”,一種補是“外補”,內補是自己認為缺什么,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補,“外補”就是練好自己的內功,用別人的力量補齊。從互聯網+的本身主體含義,更多要依靠外部的力量。
真正需要補的東西是什么?補的是互聯網的思維、方法論、技術、系統和工具,是要思考每個行業、每個政府主管部門,互聯網化之后的未來場景是什么,看看到達這個遠景目標中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可以依靠外部力量來做的。
每個行業,每個階段,有可能+的內容都不太一樣。
拿現代制造業來說,互聯網+可能在設計、制造、服務等多個環節都有+,做到小規模定制、大規模定制,滿足多樣化、小批量的需求,也是就是所謂的工業4.0,包括3D打印等更是把生產環節也讓顧客自己做了。
拿現代農業來說,農業與工業不一樣,工業是生產線作業的,農業生產更多是田間地頭,工業品的生產周期可能是幾分鐘、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但農產品的生產周期可能是一個季節,從播種、施肥到收割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而且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是常購和周期性購買的,因此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遠景就是訂單農業,人們已經在想象每一個生產線上的產品都是“名花有主”的,為什么田間地頭的每一畝水稻、麥子的產出不可能是某一家的?
拿現代服務業來說,與工業、農業又不一樣,服務業還有“人與人服務”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互聯網幫不了忙的,但是在這個服務之前以及之后的過程,互聯網可是能幫大忙的。
互聯網化的現代制造業、互聯網化的現代農業,可能大家還需要想象,但是互聯網化的現代服務業已經是“夢想照進現實”。就拿打車軟件來說,在“互聯網+”之前,要打車,到路邊招車,告訴司機去哪;司機嫌不順路不去,乘客或者投訴,或者再等一輛車;上車之后,如果路都不熟悉,乘客認為繞路了,要投訴,現在有導航軟件,除了方便大家都沒有意見;到了目的地,車費43.8元,乘客給司機100元,司機拿陽光一照看是不是假錢(乘客心里不爽);司機找補乘客56.2元,乘客也要看看其中50元是不是假錢,然后對16.2元中錢的殘破不滿。整個打車過程是一個折磨人性的過程。
現在好了,在打車軟件輸入目的地,起始地已經自動有了,這個信息被數字化、廣播化,有司機搶到,乘客付錢用手機支付,新的打車過程充滿人性的美感,大家不再為一些小事情破壞心情美好的一天。
互聯網+,怎么+?
一個社會兩大組成要素,一個是政府主管部門,一個是行業企業,怎么+的核心還是要回到思維觀念的轉變。
對于政府主管部門來說,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點,要把互聯網作為除了水電氣之外的第四個民生基礎設施來對待。
這個基礎設施分天上和地上。天上是無線的速度和流量價格,好在已經有措施了。地上比較麻煩些,現在光纖骨干網都基本建設好了,但是光纖到樓,到戶還有很多阻礙,部分業主或者物業認為這個是自己的地盤,不允許接入或者給運營商接入設置一些障礙。新的辦公和住房建筑,如果把光纖與水電氣一樣,一次性鋪設其實成本是最省的。
第二點,對基于“互聯網+”的創新有更多的包容,更進一步是要把阻礙“互聯網+”創新的機制和障礙打破。
中國電子商務的規模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一了,全在于以前的主管部門對中國電子商務的容忍和包容。
中國政府早在2005年,十年前就發布了《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十年之后,我們再來看,當時這個文件的內容也不過時。
拿具體企業來說,支付寶出生、成長了七八年之后,才拿到央行的“準生證”,也才有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蓬勃發展,也支持了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
第三點,非常具體,自己多用用““互聯網+”的服務。
“見多識廣”,見多了,見識才會廣博。人們對新事物都有恐懼的心里,唯一對付恐懼的方法是直面和面對。
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由于工作忙,很多需要親身親為的工作都交給秘書了,都有點“四體不勤”了。
所以,主管行業的領導們,不妨親自用手機訂一次機票,親自用手機自己訂一次賓館,親自用手機自己買一張團購券,親自用手機自己給家里買一次日用品,親自用手機自己打一次出租車,親自用手機自己坐一次專車,看看這個年輕時尚的互聯網+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互聯網+的力量是巨大的,應該來講,出租車行業由于行業性質,在打車軟件出現之前,司機大哥們都是拒絕互聯網的,很少有用智能手機,現在都有兩個智能手機,一個用于接單,一個用于通訊。
對于行業和企業來講,也有三點:
第一點,是看互聯網+在本行業可以有哪些突破,進行創業,我想這也是“萬眾創業”的要點所在。
看看你所在的行業,哪些是阻礙,哪些是讓顧客、消費者不爽的,能不能用互聯網的思維、方法錄、系統和工具進行革命性變革。
還是拿我自己創立的即買送來說,我自己本身去超市排隊購物,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那么和我一樣的人是否需要一個服務,由于我不信任在網上購買食品生鮮,在超市購買我很放心,如果有人去超市幫我代購并送到家,我就很開心,這也是我創立即買送的根本動機。
第二點,是看互聯網+在本行業有哪些創新,我想這也是“大眾創新”的要點所在。
創業的成功概率比較低,創業也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
但是在企業內部進行創新就可以有一定的安全度,而且這方面可以學習的案例很多。
比如“北紅領、南尚品”,青島紅領集團和廣州尚品宅配家居用品公司分別在衣服定制和家具定制做了很多創新。
第三點,是在互聯網+、互聯化的過程中要堅持雷軍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
專注不是要多元化,而是是否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先驅解決這個行業中最痛苦的問題。
極致的核心是用戶的體驗,只有專注了,才有可能極致化,因為企資源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口碑也是互聯網+的口碑,要特別重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否則就是眼看高樓起,眼看高樓塌,巨人倒下時身體還是溫的。互聯網可以快速造就一個產品、渠道或者服務品牌,也可以快速毀掉一個品牌。
快就是要求有快速的行動力,沒有那么多的遲疑和猶豫。在過程中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想清楚答案了才行動。
也許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人士對互聯網+的遠景和路徑還想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本屆政府還是勇敢地提出了要制定“互聯網+”的行動計劃,這也是一種快,我們也要為這種快速行動力“點贊”。
互聯網+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互聯網+政府各個服務部門,其實也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
互聯網+既是一次消費升級,也是一次產業升級,這里面蘊含很多“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機會。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