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快偏亂”并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更迫切
發布時間:2017-03-20 09:19:24 經濟參考報

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案例屢見不鮮。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李博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沙龍上表示,當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貸行業,面臨著“快、偏、亂”三大發展特點,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具體說來,“快”是指規模增長勢頭過快,近兩年網貸行業無論在機構數量,還是業務規模,均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截至2017年2月底,納入統計的2168家P2P網貸平臺,貸款余額、日均成交量雙雙創新高,分別為1.27萬億元和135.01億元。
“偏”是指業務創新偏離軌道,偏離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務小微和依托互聯網經營的本質,異化為信用中介,存在違規放貸、設立資金池、期限拆分、大量線下營銷等行為。
“亂”是指風險亂象時有發生,部分機構甚至通過假標、資金池和高收益等手段,進行自融、龐氏騙局,碰觸非法集資底線,甚至出現金融詐騙違法犯罪。
李博表示,與傳統金融服務相比,互聯網金融模式所具有的技術性、虛擬性、規模性等特殊性,使得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李博表示,目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存在著諸多風險。首當其沖的即是技術操作風險,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增加了平臺受木馬、病毒、黑客攻擊的風險,金融消費者在網絡支付過程中,會面臨賬號密碼被破解、資金被盜取等技術操作風險。
“其次,信用風險仍未消除,在P2P網貸投資過程中,金融消費者對交易信息的不對稱使得知情權難以保障。與傳統金融交易行為相比,網貸平臺缺乏權威的、全面的身份驗證和信息披露,金融消費者很難或無法判斷互聯網金融經營者身份和運營情況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另外,維權救濟取證困難。“P2P網貸業務的虛擬性,使得對交易雙方的身份認證和違約責任追究都存在很大的困難。互聯網金融交易數據以電子證據的形式被記錄和保存,電子證據的收集、保全、審查、出示等對傳統取證制度提出了挑戰,電子證據還很容易被偽造、篡改。”李博說道。
最后,立法規范存在諸多空白。雖然監管方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和《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征求意見稿)》,但從執行層面上,在市場準入、交易主體身份認證、維護顧客信息、確認電子交易合同的真實性、市場監管等方面還缺乏及時、有效的監管和約束。在李博看來,地方性政策的出臺意義重大。
由此看來,在當前模式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已成為難點。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切實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李博建議,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從四個層面進行改革,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健全新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企業經營上,從產品、銷售以及平臺加強業務管理;消費者教育上,要加大互聯網金融知識普及和風險教育力度;糾紛調處上,構建多元化P2P網貸糾紛解決機制。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