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司長鄭文: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加快零售創新轉型
發布時間:2017-04-18 09:21:35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

一、消費需求正在發生顯著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比2015年提高4.9個百分點。在消費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消費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從消費偏好來看,更加追求品質與個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模仿型排浪式的傳統消費基本結束,中低端消費比重持續下降,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需求日益旺盛,逐步從滿足溫飽向追求品質轉變、從大眾消費向個性消費發展。消費者開始把目光從商品價格轉向品種、品質、品牌,高端、優質、智能的產品受到追捧,品牌關注度日益提高。
同時,80后、90后等年輕消費群體崛起,帶來了新的消費增長點,消費行為的差異化越來越明顯,基于受眾生活方式的訂制化產品開始流行,從家電到家居、從首飾到服飾,“私人訂制”和專屬服務無處不在。
(二)從消費方式來看,更加體現融合與多元
當前,消費者開始摒棄單一的線上購物或線下購物,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消費方式。據尼爾森調查顯示,消費者在習慣于享受線上便捷高效的同時,卻并不排斥線下購物,67%的受訪者認為非常享受在實體店購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為更好滿足消費需求,線上線下零售企業分別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從線上平臺發動的“雙11”,到線上線下互動的“雙12”;從實體零售倡導的“全渠道”,到網絡電商紛紛布局“新零售”,出現了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市場主體。為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消費需求,零售企業紛紛調整業態、優化組合,努力打造商品銷售、創意產業、文化藝術、金融服務、旅游會展聯動的綜合業態。2016年,購物中心逆勢上揚,新開店551家,增幅35%,極大豐富了消費供給。
(三)從消費內容來看,更加強調服務與體驗
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持續廣泛滲透,推動商業回歸本質。以前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關注是物美價廉,選擇百貨店時看重的是硬件設施。
近年來,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在可接受的價格區間內越來越重視服務品質和極致體驗,追求消費過程中的舒適、愉悅和滿足,并愿意為滿意的消費體驗支付溢價。“用戶為王”早已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的口頭禪,線下業態也積極增加休閑、娛樂、文化等體驗性消費設施,從傳統的銷售場所向社交體驗消費中心轉型,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多方面需求。
(四)從消費文化來看,更加倡導綠色與共享
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開始改變以往的消費行為,理性消費、綠色環保、低碳健康已被廣泛接受,并逐漸成為一種消費文化。新能源汽車、節能空調、空氣凈化器等綠色環保產品備受青睞,記取運動數據的“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深受歡迎。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產業鏈整合、價值鏈融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當下消費者對“所有權”的重視程度慢慢讓位于“使用權”,共享經濟重塑著消費文化。
網絡拼車、共享單車、出租閑置房屋、交換閑置物品等消費模式受到追捧,眾包購物打破了制造商、零售商、消費者之間的邊界,共享經濟將成為未來零售發展的趨勢之一。
二、消費需求變化對零售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作為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引導生產、擴大消費的雙向引領作用。零售行業特別是實體零售對于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商業繁榮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盡管這幾年實體零售經營困難,但不等于零售行業進入衰退期。當前,相對于消費需求的變化,我國零售業的信息化、標準化、集中化水平還不高,零售行業要適應消費升級的新趨勢,依靠創新驅動來轉換發展動力,提升供給質量,盡快形成適應消費需求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解決資源沉淀形成的無效供給與消費者需求難以滿足的結構性矛盾,推動零售業朝著融合協同的方向提質增效、創新轉型。
(一)堅持以消費需求為中心,擴大有效供給
消費需求是一切零售活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同時消費升級反過來也引領生產和流通變革,催生零售出現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價值鏈。當下,零售企業要緊緊圍繞新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特點,加快培育自有品牌,提高自營比例,強化服務技能,精細服務環節,延伸服務鏈條,擴大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實施店鋪數字化改造,增強店面場景化、立體化、智能化展示功能,推進科學選址、智能選品、精準營銷,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二)堅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補齊發展短板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熄引擎,也是零售業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體系日臻成熟,零售企業要努力適應和把握智能化生產和互聯網應用帶來的系列創新,加快轉型升級。要加大對零售技術的投入,實施精細化管理,加快組織結構扁平化、運營管理數據化、激勵機制市場化轉型,通過共享采購、共享物流、共享經營,不斷推進與供應商的產業協同,實現生產、零售、物流企業的信息互通和聯動發展,盡快補齊發展短板。
(三)堅持以融合協同為方向,增強競爭優勢
此次零售變革表現出開放、融合、共贏的特征,業態、行業乃至產業邊界正被逐步打破,所有商業活動參與者都爭相整合資源、整合交易、整合服務、整合信息,積極構建跨界協同發展的商業新生態。零售企業要充分發揮貼近消費需求、熟悉商品經營、流通渠道健全等優勢,加快線上線下融合步伐,促進多業態、跨領域合作。把線上和線下的優勢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既同價又同效,進一步拓寬滿足隨時、隨地、隨意消費的全渠道,通過提升流通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優勢。
三、推動零售行業創新轉型,提高流通效率
去年,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創新轉型作了系統部署。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圍繞“推廣新模式、應用新技術、培育新主體、營造新環境”開展系列工作,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需要,推動建立“需求引領、技術驅動、融合協同”的零售新生態,進一步提高零售業發展質量和流通效率,切實發揮零售行業滿足需求、引導生產、惠及民生的重要作用。
(一)推廣需求引領的新模式
汪洋副總理在去年的商務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政府部門要注重發現、總結、提煉、推廣基層和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們將密切關注企業創新轉型的進程,適時總結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將具有普遍性的經驗上升到制度設計的層面進行推廣。同時,加強對市場情況的分析和研判,編制發布不同業態景氣指數,引導零售企業適應消費需求變化,把握互聯網發展機遇,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經營,加快轉型升級。
(二)應用數據驅動的新技術
組織開展“零售企業技術應用專項調查”,了解零售企業技術應用情況,分析技術創新方向和政策障礙,發布《零售業技術創新框架》,引導企業應用先進技術增強轉型能力。通過組織專題交流、企業訪學等活動推廣技術應用和創新的典型,引導企業運用大數據建立及時、高效的反饋機制,開展精準營銷和定制服務,滿足品質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三)培育融合協同的新主體
在推動零售行業創新轉型過程中,兼顧線上線下和不同業態,遴選一批發展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示范引領性強的龍頭企業,建立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企業組織變革和戰略重組,培育一批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市場主體,提高行業集中度和集約化水平。
(四)營造公平競爭的新環境
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將下大力氣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中確定的系列政策措施,努力破除現有體制機制障礙,加強商業網點規劃、推進簡政放權、完善公共服務、加強稅收金融支持,從降成本、優環境、促公平等方面不斷完善引導支持政策,著力為企業創新轉型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零售業已經進入轉型創新的關鍵階段,“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行業創新轉型,努力構建零售業發展新格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