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uss影院www免费影院_wwwwww99_91成人网在线_日本黄色免费录像

資訊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供應鏈管理 > 正文

毛濤:打造綠色供應鏈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發布時間:2018-05-23 10:32:20 新華網

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發揮企業特別是行業領軍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供需雙向選擇,可以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改進環境管理,進而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 

一、打造綠色供應鏈面臨的機遇 

1.開放發展 

經過四十年的開放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從最初單一的“引進來”模式轉變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向模式,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去主動整合全球資源,在推動中國制造業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質的提升。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主要推行“引進來”政策,通過吸引外企來華投資,使得不少行業產業鏈條得以補全,競爭力日益增強。商務部數據顯示,僅2013-2016年,我國累計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0.1萬家。加入WTO后,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一大批優秀的汽車、電子電器、機械、鋼鐵及化工企業開始在國外建廠、設立研發中心或者進行企業并購,主動整合資源并融入全球產業鏈。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3萬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達到5萬億美元。其中,2016年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達到290.5億美元,同比增長45.3%。 

數據顯示,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汽車、電子電器及紡織等行業都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國際數據公司(IDC)研究顯示:2016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同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三成以上, OPPO、華為手機、VIVO及小米手機在全球出貨量占比分別為16.8%、16.4%、14.8%及8.9%,同期蘋果的全球出貨量占比為9.6%。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年度報告(2017)指出,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2800萬輛,在全球汽車制造業的市場份額已從2000年的3.5%提高到30.3%。 

在全球供應鏈中,中國制造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卻越筑越高,不少西方國家對進口產品提出了苛刻的環境保護要求,國內產品外銷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檢驗檢測和認證。因此,率先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 

2.綠色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色發展已經被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2015年7月,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明確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2016年1月,由環保部牽頭,中紀委、中組部相關領導參加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環保督察工作全面啟動。根據實際需求,我國開展了中央環保督察、中央專項督察、省市級環保督察、部長級專項督查、強化督查及例行性督查等多種類型的督查工作。 

隨著國家對綠色發展問題的重視,以及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的嚴格開展,逐步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公平。率先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環保投入“紅利”已經釋放,與其他企業相比,產業鏈條更加安全。與此同時,隨著違規企業被關停,環保合規企業的市場份額會相應提高,所獲收益也會隨之增加。 

3.政策驅動 

為推動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激勵效果逐步顯現。

(1)從法律層面看,我國尚未出臺專門指導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法律,但存在大量與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消費及回收利用等相關的規定,散見于《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中。這些規定雖然不成體系、不夠系統,但足以為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一方面,下游企業可以依據法律法規,判斷上游企業是否履行了環境保護責任;另一方面,相關法律規定的綠色采購、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積極性。 

(2)從政策層面看,近些年國家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和《環境保護部推進綠色制造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有助于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相關政策。與此同時,出臺了配套性標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是《綠色制造 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簡稱《導則》)。為加快推進此項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單獨或聯合相關部委開展的綠色制造系統集成、綠色制造示范等工作,都將綠色供應鏈作為支持重點。 

相關政策的出臺、標準的確立以及支持項目的開展,為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營造了氛圍。一是發揮政策靈活性,圍繞汽車、電子電器及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重點企業率先開展此項工作;二是出臺了統領性的國家標準,提出了制造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明確了制造企業產品設計、材料選用、生產、采購、回收利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置等全生命周期過程及供應鏈上下游供應商、物流商、回收利用等企業有關產品和物料的綠色性管理要求,為企業開展此項工作指明了方向;三是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以系統集成方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第三方機構共同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 

二、打造綠色供應鏈面臨的挑戰 

1.企業認知度普遍不高 

綠色供應鏈理論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率先將其運用到實踐中,一些跨國龍頭企業紛紛打造綠色供應鏈,帶動了全產業鏈綠色化水平提升。從國內視角看,國家雖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積極營造氛圍,但是企業普遍認知度不高。在實踐中,主動延伸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從事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國內企業數量較少,導致在國內推動此項工作難度較大。 

2.管理體系建設難度大 

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政策,主要作用是引導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并提供相應的參照。這些法律政策既源自實踐,又可以用于指導實踐。在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企業是實施主體,其參與程度直接決定著此項工作的成效。通常而言,企業開展此項工作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該體系建設,不僅需要制定管理制度,設置管理機構或配備管理人員,還需要完善信息管理平臺及其他相關配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要素需要形成有機協調的體系,以確保在實踐中有效實施。就企業而言,打造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會涉及到公司戰略、管理制度、綠色采購、供應商管理以及信息平臺建設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會跨越生產、采購、環保及銷售等多個部門,也會增加企業額外開支。由此帶來一定的建設難度:一是若公司高層不重視,很難將該管理模式納入公司發展戰略,也很難實現公司內部的跨部門合作;二是若不借助專業的咨詢機構、平臺開發機構,企業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完成相關工作;三是若沒有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很難完成好供應商分類管理、供應商能力建設、現場審核及信息公開等工作。 

3.激勵機制不健全 

一旦下游企業啟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為滿足采購要求,上游企業往往需要購置綠色物料、優化生產工藝或者購置更為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等。一般而言,開展節能工作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收益,隨著能效水平提升,企業可以和第三方節能服務機構分享節能收益。與之相比,開展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等工作,一般會增加支出。而在相關綠色要求中,上游企業污染物合規排放甚至高標準排放,往往是下游企業關注的重點。當然,基于經濟利益驅動,上游企業為與下游企業保持穩定的供應關系,往往會加強相關投入。這些投入則會反映在下游企業原材料或零部件購置價格上,而且會通過供應鏈一級一級向下傳遞,最終體現在終端產品價格上。在消費環節,雖然從全生命周期看,綠色產品環境影響會小于普通產品,但是由于綠色產品價格往往較高,在尚未形成綠色消費氛圍的現狀下,大多數情況下會處于競爭劣勢。對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優秀企業以及擬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支持。如近些年國家開展的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作,對優秀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企業進行相應的財政支持;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名單的企業,部分省市會給予一定的獎勵。但是最終獲得國家財政支持或獎勵的企業畢竟是少數領軍企業。由于缺少一些穩定性、普適性的綠色金融政策,難以調動廣大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熱情。 

三、打造綠色供應鏈的建議 

1.加強政府引導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標準體系。考慮到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建議出臺一部專門政策,條件成熟時將其上升為法律,全面引導和規范此項工作,同時以《導則》為基礎,完善分行業標準,切實有效地指導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二是加強政策宣貫和企業輔導。為提高企業認知度,建議盡快組織行業專家和優秀企業代表深入地方和企業,開展政策宣貫和經驗分享工作,持續營造氛圍,激發企業參與熱情。三是發揮第三方機構作用。加強對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第三方機構指導和支持,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凝聚力量,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全面推動此項工作。 

2.完善激勵機制 

為推動更多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特別是需要穩定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一方面,從供給側發力。建議給予綠色生產企業相應的經濟激勵,特別是加大稅收減免以及放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審批門檻,使企業可以在環保工作中受益,以此提高綠色產品的供給水平。另一方面,從消費側發力。積極營造綠色消費氛圍,重點以綠色產品消費帶動綠色采購,出臺一部統領各類市場主體綠色采購活動的《綠色采購法》,對于政府采購要著重提要求和規范采購程序,對于其他類型主體的采購著重進行引導和激勵。 

3.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表明,在全球15種大宗商品的交易中,生產商約10億家,其中300-500家供應鏈企業控制著大約70%的市場。在這些龍頭制造企業、大型零售商、大型購物平臺開展此項工作的成效最為顯著。為此,抓好重點企業,依靠其行業影響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成效。鑒于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還不成熟,相關法律政策尚在建立健全過程中,短期內不宜全面鋪開,因此,建議集中力量,整合各方資源,全力推進龍頭企業參與此項工作,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能源資源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相關閱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