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3 16:26:50 中興通訊

2022~2024年中國國際航運集裝箱運輸預測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吳永盛
引言:2020年初新冠疫情打破了全球供應鏈的平衡,中國出口貿易大幅增加,疊加各國疫情管控政策,海外港口擁堵,導致過去2年國際航運缺倉少柜、價格飆升成為常態,上海航運交易所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顯示,2021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的高點是2020年3月低點5倍多,航運價格普遍上漲5~10倍,給需求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運輸成本,增加了供應鏈的管理難度和風險。作者作為中興公司負責全球物流交付的負責人,深陷局中,和團隊一起在不斷探索中艱難前行,對近兩年航運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回顧了2020年的航運市場,結合2年疫情期間國際航運市場的變化,展望未來2年國際航運的發展趨勢。
一、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國際航運由需方市場轉變為供方市場
2020年原有的全球供應鏈平衡被疫情迅速打破,中國進出口貿易大幅上漲,出口更為強勁,各航線運輸需求旺盛;同時疫情疊加多起黑天鵝事件,各國港口擁堵,運價飆漲數倍,缺倉少柜、航運周期紊亂,疫情前的需方市場被徹底反轉為供方市場。
二、國際航運市場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分析
上海航運交易所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顯示,2021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的高點是2020年3月低點5倍多,航運價格普遍上漲5~10倍。造成運價高漲的原因主要是海運成本、供需關系、信息不對等以及國家政策。
1、海運運輸成本:主要包括船舶/集裝箱費用、航次運行費用、營運費用三部分,相較疫情前,疫情期間的船舶/集裝箱費用、營運費用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航次運行費用主要是油價,通常油價占營運費用的30%-50%。2008年原油價格達到100多美金桶,當期的航運價格指數沒有顯著上升。當2021年國際油價達到最低點時,運價指數卻創運指歷史新高,因此海運成本上漲是國際集裝箱運價上漲原因之一,但不是上漲5~10倍的主要原因。
2、供需關系:在供給方面,疫情期間雖然各大船公司都在努力增加運力,但集裝箱船生產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2020~2021國際集裝箱船整體運力沒有顯著增加。同時多國都實施了嚴格的疫情防控政策,港口人力減少,作業效率下降,尤其是美西港口,導致每條線路輪班的船次周期拉長30%,有效運力卻下降了20%以上,進而造成船期紊亂。國際港口的作業能力的降低,班輪公司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等待空箱裝船,引發集裝箱緊缺。需求方面,2020年至2021年,中國管控疫情良好,生產秩序穩定。全球各地因疫情形勢緊張對防控物資及生活資料需求高漲,各國出口減緩但進口需求增加,導致原有的國際供應鏈貿易平衡被打破,加大了進出口貿易不平衡。202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連續突破5萬億、6萬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30%。貿易順差6764億美元,同比增長16.23%。綜合供需的一降一增,我們預測2021年至少有20%的運力GAP,但這會導致價格上升到5倍6倍以上嗎?這是可能存在的。譬如船上坐著100個人,但因為船出現故障,運載力只能支撐90個人。買不起船票的人就得扔下水,船票的價格不會只上漲10%,船票價格會持續上漲到有10個人買不起,可能是上漲了3倍,也可能上漲了10倍。
3、信息不對等:疫情前各航線的供需基本平衡,疫情后不同航線供需矛盾不同,船東根據不同航線供需矛盾、利潤將供需相對平緩航線的運力調整到更緊俏的航線,同時港口擁堵導致船期、運力、供需關系不斷的變化,導致市場信息迅速變化,轉手買賣的大小貨代利用信息不對等,不斷的在市場推波助瀾提高運價。
4、國家政策:疫情期間國務院、交通部以及韓國、美國政府都出臺運價抑制的相關政策和各種舉措,但實際價格卻依然居高不下,顯然政策沒有起到作用。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不同客戶拿到的價格不一致,很難有效監管;二是國內企業在航運力的份額占比并不高,國外企業占大份額,完全行政的命令很難落地;三是市場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以行政強制壓價格,會產生很多應對方案,如低價拿倉但必須支付保倉費、提柜費等。
綜上,筆者認為疫情下海運成本、供需關系導致海運價格上漲,但運價高企的原因是航運市場的供需不平衡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國際集裝箱運輸未來趨勢如何?
1、出口需求放緩,但仍然維持在高位:疫情期間我國供應鏈一枝獨秀的情況很難繼續維持巔峰,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但隨著美國加征關稅復審以及RECP生效,雖然出口需求不會持續強勁,但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
1)疫情導致供應鏈大幅轉移,隨著全球各國的疫情防控趨穩,政策逐步放開,經濟復蘇并繼續向好,海外國家生產力陸續恢復,部分產業會逐步回流。
2)隨著2020年以來國際運費的逐步上升,以及海外各國產業的逐步恢復,部分低價值產業疊加高運費,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甚至淘汰。
3)環保限電、國內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是不確定因素,會間歇性的導致需求疲軟。
4)國內出口的增長會放緩甚至小幅下滑。但前文提到的產業回流,只是部分回流,不可能是全部回流。整個中國穩定的狀態,仍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資金和產業鏈的合適避風港。很多行業會逐步認識到在中國有一個備份工廠的重要性。
2、市場運力將逐步增加: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步減弱,預計將在2022年二季度后港口擁堵將減弱,運輸周期縮短,相對增加了供給。同時2022年班輪公司大規模新船訂單將有限交付,2023年集中涌入市場,供給會有較大的改善。
3、信息不對稱將逐步減弱:隨著需求大于供給逐步減弱,甚至運力過剩,以及船司加大了與直客的直接合作,疫情期間催生的新貨代將逐步退出,信息不對稱將減弱。
預測1:綜上所述,筆者預測在疫情沒有更大的變化的情況下,未來供需此消彼漲,不平衡會逐步緩解,但預測將仍在景氣線上方,疊加市場信息透明度增加,2022年下半年運價將有明顯的下降。但運價能否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呢?
1、未來海運成本高于疫情前水平:
受疫情影響,船司在2020年新租/購買的船/集裝箱成本顯著增高,同時當前緊張的國際形勢很難短期回恢復,國際油價將持續維持在高位。
2、船司有能力將供需保持在一定的緊張程度上,并將運價保持在高位:
1)三大海運聯盟已經壟斷了市場90%以上的運力,份額還在不斷攀升,此前“撤艙保價”的運營模式使班輪公司獲得良好的收益,未來當運力大于需求時,班輪公司有意愿也有能力實施這一措施。
2)班輪公司持續加強與貨主的直接合作策略,貨主擔心貨發不出去與FAK價大幅波動多重因素影響下,班輪公司與貨主直接合作比例將持續上升,鎖定更多的長約和高價位,運價將在相對高位達到平衡。以馬士基為為例,其長線的直客簽約比例已經從2020年的50%猛增到2021年的65%,預計2022年會達到70%。
3)高運價的市場接受度提升:2021的整個國際航運市場是班輪公司、貨代與貨主不斷博弈,試探整個行業對于運價承接極限能力。對眾多貨主而言,經歷了2021年的缺倉少柜,其心態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與貨物無法發出相比,運價不是生存的核心問題,最終市場價格飆升了5-10倍,班輪公司意識到貨主已極大的提升了市場價格波動或者價格上升的容忍能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當前已有一些白電企業已經開始接受歐洲8字頭的長約價格。
預測2:綜上所屬,筆者預測市場很難再回到疫情前單邊的需方市場。2019年以前東南亞的海運柜在3百至5百美金甚至0價格,北美或者歐洲的海運柜長約價格在1千至2千美金,短期幾年內不復存在,同樣2021年班輪公司的超額利潤將很難維持。2022-2023年,市場價格將以年均10-15%的幅度逐步下滑,預計定格在2021年最高位價格的50-60%,進而保持平衡,這也是供需雙方可以接受的范圍平衡點。
以上是基于當前市場的基本判斷。諸如國際形勢、疫情變化等大環境對市場產生顛覆性變化的情況,本文未做考慮。
由于作者能力見識有限,以上言論,一家之言,請謹慎評判。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