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9-14 09:32:33 半月談網

每年的雙十一是電商的狂歡節,這時集中爆發的網絡購物消費,一方面刺激著天貓、京東、蘇寧等電子商務平臺的神經,另一方面也刺激著順豐、圓通、韻達等物流、倉儲企業的神經。
網購的狂歡,帶來的是幾家歡喜和幾家憂。“爆倉”是這時候的常事,滿目堆積的商品給物流、倉儲企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而普通消費者則期待著商品能盡快送到自己的手上。如何解決電商“爆倉”難題?傳統倉儲業如何成功轉型?這或許要到“互聯網+”中去尋找答案。
傳統倉儲面對電商倍感壓力
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達1195.7億元,同比增長33.2%,快遞包裹量達84.6億件,同比增長43.3%。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40億件,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事實上,近幾年,我國快遞業一直維持50%以上的高增速。
電子商務的興起直接帶動了快遞、倉儲業的大發展。在電商物流鏈條上,快遞業在前端,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作為快遞支撐和配套的倉儲在后端,后端的運營是否流暢科學直接影響到了前端的派送。面對電商的蓬勃發展,快遞業和倉儲業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爆發的營業額,憂的是頻頻出現的“爆倉”難題。
可以說,傳統倉儲面對電商倍感壓力,傳統倉儲轉型升級緊迫感與日倍增。在電子商務領域,資金流、信息流鏈條日益完善,倉儲物流再也不能固步自封地“拖后腿”了。在這一背景下,服務于電商物流的自動分揀與智能化倉庫越來越受到大型電商的青睞與追捧,已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
傳統的倉儲更像是一個臨時的倉庫,是產品的寄存地,以叉車進行入出庫作業,而配套電商的倉儲,庫存品種多,單品庫存少,在庫品管理方面要求高。如今電商對物流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快遞,而是全供應鏈的優化,至少也是倉配一體化。
“華東一號”SKU360智能倉庫創始人宋聲達表示,傳統商業的倉儲,重點在儲存而非流通,主要著眼于貨物的安全保存。而現在的電子商務的倉儲是通過式倉儲,本質上是分揀中心加臨時倉儲,貨物流動性很高,要配備高速、高效的物流設施。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電商模式下,商品出庫、入庫要復雜得多,這使得電商企業對電商物流倉庫以及配套設施的要求非常高,對倉儲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目前,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華東一號”SKU360已在上海松江正式啟用。SKU編碼對應一款商品,如果一款商品多色,則有多個SKU編碼,例如一件衣服有紅色、白色、藍色,則SKU編碼也不相同。這就是電商倉儲的要求,體量小,但品類多。
步入“華東一號”智能倉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24米的高架立體倉庫。“我們的單位面積存儲量是傳統倉庫的3~5倍。”宋聲達說。倉庫的商品堆這么高后,如何分揀?是讓人攀高取貨嗎?答案顯然不是!
節約土地,向“高”發展,增加倉儲量的同時,取貨則實現全自動化。“這個過程中最根本的改變就是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的改變。”宋聲達表示,傳統的倉庫是“人找貨”,就是人在倉庫貨架甬道中尋找訂單貨品;而“貨找人”,則是利用自動化設備將需要揀選的貨品傳送到人工揀選工作臺進行揀選。
宋聲達介紹說,傳統的“人找貨”揀選的速度是100件/人/小時,而“貨找人”的揀選速度是1000件/人/小時。這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揀貨的時間,而這個過程中是全自動訂單揀選機在工作,減少了人工揀貨的差錯。
在國外,2012年亞馬遜就以7.75億美元收購了Kiva機器人公司,Kiva機器人系統實際上代表著由傳統的“人找貨”向“貨找人”揀選方式的轉變。
高架立體倉庫、高速分揀系統加上輸送帶系統就成了這個智能倉庫的“骨骼”。當商品從倉庫分揀出來后,輸送帶系統把貨物直接運送到工人手中打包,進入下一個環節。“我們的輸送帶系統普遍應用于庫內收貨、取貨、分揀、復核打包和出貨的所有環節,充分保證訂單處理速度和準確率。”宋聲達表示。
而支撐這個“骨骼”的則是一套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宋聲達說:“我們的設備是從德國進口的,但是管理這套設備的智能化軟件系統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涵蓋了訂單管理系統OMS、車輛管理系統TMS、客戶服務系統CSS、客戶結算系統DMS等模塊,軟件同時部署在云端和庫內數據中心,處理能力達到每秒一萬個訂單行。”
這套系統實時對接了各大電商平臺和物流運輸企業,網購用戶下單后,軟件自動獲取訂單信息并控制自動化設備執行出庫,直接送到打包員手中,平均訂單履行時間只需10分鐘。
創造互聯網物流新生態
傳統倉儲如何轉型?“互聯網+”指出了方向。易觀智庫互聯網分析師馬韜認為,當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大量涌入傳統物流業,會給傳統物流業帶來巨大的沖擊,能夠創造一種新的互聯網物流生態。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國家鼓勵在各級倉儲單元積極推廣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倉儲設施與貨物的實時跟蹤、網絡化管理以及庫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貨物調度效率;鼓勵應用智能化物流裝備提升倉儲、運輸、分揀、包裝等作業效率,提高各類復雜訂單的出貨處理能力。
“華東一號”智能倉庫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它結合了傳感設備、動力設備、輸送設備、信號設備、機械設備、電子設備在內的硬件和軟件,做到了各設備設施在運作物料過程中的無縫對接。“互聯網+物流”的優勢在其中展露無遺。
顯然,未來傳統倉庫的轉型,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是重要方向。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指出,創新加快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應用,既要提升物流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又鼓勵采用節能環保的技術、裝備,提高物流運作的組織化、網絡化水平,降低物流業的總體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上海市物流協會專職副會長韓志雄表示,“互聯網+物流”將與智能制造、金融相結合,產生更高的附加值,而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則會成為產業鏈上各關聯企業升級的驅動力,必將推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