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7-29 08:41:47 互聯網

8月1日起,《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下稱《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是國內第一部關于航運中心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在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中,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一直缺乏一部綜合性的地方性法規。在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通過地方立法提供法制保障,以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昨天表示。
補航運中心建設短板
《條例》主要內容共六章四十六條,具體包含總則、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航運服務體系、航運科技創新和航運營商環境建設等內容。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是一項國家戰略,《條例》以國發〔2009〕19號文件規定的階段性總體目標為基礎,同時兼顧長遠發展需要,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作了明確:“按照國家部署,推進上海國際海運樞紐和航空樞紐建設,建成水運、空運等各類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與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國際航運中心。”
丁偉表示,《條例》主要針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的短板問題,立足地方政府可以積極作為的領域,聚焦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航運企業和機構集聚、航運營商環境營造等事項。
據悉,此次《條例》為推動以自貿區為平臺的航運制度創新作了三方面規定:一是推進建設各類中轉設施,統籌推進中轉業務發展;二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發展沿海捎帶業務;三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探索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船舶登記制度。
填補航空樞紐空白
較之早期僅關注海運產業的傳統航運中心建設思路,《條例》填補了地方立法在航空樞紐方面的空白。
據悉,上海將加強機場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建設,增加機場容量,以滿足航空運量增長和功能品質提升的需要,并為臨空經濟發展做好規劃、預留土地資源;上海市還將采取措施,支持主運營基地在上海的航空公司、國內外其他航空公司和航空聯盟,共同建設品質領先的世界級國際航空樞紐;支持上海機場地區的航空物流轉運中心建設,支持通用航空在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在公眾最為熟知的機場、運輸航空等產業領域之外,這份《條例》也對航空金融、公務航空、航空器制造和審定等產業在上海的發展提出了促進舉措。
近年來,上海的民航產業發展迅速,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效漸顯。2015年,上海虹橋、浦東兩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超過9900萬人次,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機場群;作為上海最大的主基地航空公司,2015年東航在上海的中轉旅客超過270萬人次,形成了每天“四進四出”的航班波,基地樞紐效應日益顯現;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于2014年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球第一個專業民航仲裁機構;隨著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下線,民機研發制造、適航審定也不斷取得新成果。
規范郵輪服務標準
為規范和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條例》首次明確上海將制定與國際接軌的郵輪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對票務銷售、合同簽訂、碼頭服務、旅行社服務、應急處置等環節作出規范。同時,還將推進在郵輪口岸實施特定時限內的過境和出入境免簽政策,設立進境和出境雙向便利的免稅購物商店。
針對近年來時有發生的郵輪旅游糾紛,該項規定首次明確了上海將制訂郵輪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對郵輪旅游的事前、事中、事后行為進行規范。以規范化、流程化的服務標準提升業務能力,減少糾紛的發生,即便產生糾紛,亦將通過高效的應對機制予以解決,將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自2006年歌詩達郵輪“愛蘭歌娜”號首次以上海為母港運營郵輪航線以來,上海郵輪產業發展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個年頭。通過郵輪出入境人數由2006年的8.13萬人次增長至2015年的163.6萬人次,增長超過20倍。以上海為中心,豪華郵輪可在48小時內到達韓國、日本和我國香港、臺灣等地,班期密度大,郵輪經濟效應明顯。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