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14 11:03:21 中國水運報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航運也是長江經濟帶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和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航運,2014年出臺《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其中“一軸”就是要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
發展長江航運已成為國家戰略,而長江航運的發展也進入新階段。據長江航務管理局公告,2017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達25億噸,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24.4億噸。但已處于飽和運行狀態三峽船閘,成為扼住長江航運的“咽喉”,極大制約了長江航運的發展。
破解“扼喉”難題,提高黃金水道的運輸效率,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翻壩轉運成為常態 航運企業生存堪憂
代表委員們經過調研指出,三峽船閘正常運行情況下,每天最多能安排140艘左右船舶過閘,而過閘需求平均每天在130—170艘次,運輸繁忙季節超過180艘次。若遇不良氣候、長江流量超限、船閘檢修等情況,待閘船舶數量就會迅速增加。
由于過閘能力不足,翻壩轉運是目前長江運輸常態。
所謂翻壩轉運是在三峽壩上、壩下實行水路—公路—水路之間轉運,不僅增加裝卸環節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也增加了企業和社會的物流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長江航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銳算了一筆賬:目前,重慶至上海的集裝箱單箱運輸成本為1500元,實行翻壩轉運,單箱轉運成本將增加約1500元;重慶至上海的散貨運輸每噸平均運價約70元,實行翻壩轉運后成本也增加一倍。同時二次裝卸和兩壩間道路運輸轉運時間增加5天以上,翻壩場地建設和汽車產生揚塵、污染排放將使三峽壩區環境惡化。
“以近三年5000噸級集裝箱船舶過閘為例,往返航次待閘時間平均增加12天,船舶固定成本增加1萬元/天,船舶往返航次成本就要增加12萬元,每年每艘船舶航行10個往返航次,增加待閘成本120萬元。同時,因待閘每年每艘船舶少航行3個往返航次,減少運輸收入180萬元/年,利潤減少30萬元/年。這一增一減,企業每年每艘船舶損失150萬元,加上因待閘造成的貨物流失,企業損失將會更大。”張銳感嘆,“長江航運企業生存狀況愖憂。”
建設三峽新通道是根本解決之道
“采取管理措施優化船舶調度,增加過閘船舶吃水等挖掘潛力這些臨時性的措施效果總有盡時。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是解決三峽通航能力不能滿足過壩運量需求的根本措施。”兩會上,張銳帶來了這份“關于建設三峽新通道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的建議”。
他指出,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技術上可行。“我國已成功建設了以三峽永久船閘為代表的多座船閘,擁有成熟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隊伍和經驗,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不存在技術問題。”
因此,他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啟動三峽樞紐船舶過壩新通道的論證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峽通航能力不能滿足過壩運量發展需求的矛盾,破解制約長江航運發展瓶頸。同時,還應配套改造葛洲壩3#船閘。
“現在葛洲壩船閘通過能力為三峽船閘的1.3倍,目前還不礙航,當三峽樞紐另建設過壩新通道后,葛洲壩樞紐應與之匹配,將3#船閘閘室120×18×3.5m改造為與1#、2#船閘尺度280×34×5m相同。完成以上工程,將使三峽通航能力滿足未來多年過壩貨運量的需求,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為國民經濟再作貢獻。”
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楊德芹也提出相似的建議。他認為,從長期來看,破解“腸根阻”需建設三峽工程第二通道。他建議在長江左岸太平溪至樂天溪之間布置水運新通道,新建雙線五級船閘,同步對三峽船閘及葛洲壩船閘進行擴能。“經過估算,項目周期約十年,屆時可提高三峽樞紐水運單向貨運能力7000—8000萬噸,將較為徹底的解決三峽船閘貨物通過壓力。”
應急與謀遠相結合 建設多式聯運體系
擴大三峽樞紐通過能力迫在眉睫,但若國家決策開辟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三峽第二船閘,建設實施周期至少十年以上,短期內無法解決燃眉之急。
對此,不少代表委員指出,當務之急是建設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三峽樞紐通過效率。“從長遠來看,也能與新通道航運互補。”事實上,2016年3月,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寫進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發改委組織進行深入研究,預測2020年過壩貨運量為1.7億噸、2030年達2.6億噸。
據悉,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通過科學調度和三峽船型推廣,進一步挖掘船閘通過潛力,建設三峽壩上壩下港口及疏港鐵路、公路及管道,實施“鐵、水、公、管”等聯運,拓寬貨物過壩渠道,核心項目總投資約250億元。
兩會上,不少住鄂委員們建議,將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施方案作為解決三峽船閘能力不足的首要措施,納入國家重點項目予以支持。
楊德芹代表也呼吁,將翻壩轉運體系支撐項目全部納入國家重點工程,重點支持壩上壩下太平溪港區、茅坪港區、白洋港區、紅花套港區及物流園建設,支持江北、江南翻壩鐵路建設,支持江北翻壩高速公路建設。同時加大政策補助力度,支持鐵水公管多式聯運。
“三峽翻壩轉運體系構筑完善后,將實現長江左右兩岸、壩上壩下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管道的無縫對接,每年將分流貨物近5000萬噸,將有效緩解近期三峽船閘貨物通過壓力。”楊德芹指出。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黃利鳴則建議,建立國家引導機制,給予翻壩運輸車輛適當補貼,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同時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在三峽地區的高效對接,提高運輸綜合效率。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