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8-26 13:15:32 第一財經

上周剛揭幕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雖然還未迎來具體相關細則,但產業布局和要素集聚一刻也沒停歇。
作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臨港新片區不僅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更是進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
23日,臨港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范區開園;24日下午,2019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通氣會召開,10月將有60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臨港。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權衡對第一財經稱,創新一定是要在開放環境下推動,絕對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每個城市都是全球創新網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用體制機制將全球人才吸引過來。未來臨港可以考慮集聚全球頂尖人才,讓要素自由地流動和配置。”
全球創新體系重要節點
在全球科創新版圖正在不斷重塑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更強調交流與合作。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區域創新力一直是衡量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而從地理位置來看,位于上海東南部的臨港處于長江口和杭州灣的交匯處,不僅有浦東機場、洋山港等交通通道,更是上海連接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不難發現,在長三角區域的科技協同中,臨港早已開始布局。
去年11月發布的《上海市臨港地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行動方案》提出,臨港將按照“1+2+5+7”的框架來推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包括打造以臨港-張江為主軸的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和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主軸的長三角沿海創新帶等。
臨港也先后在浙江海寧、江蘇大豐和鹽城建設了合作園區,而且在青浦、金山等區域建設區域科創中心。它與上海松江區聯手打造的臨港松江科技城,已經成為貫穿三省一市的G60科創走廊建設的橋頭堡。
相對于國內的輻射和帶動,臨港在融入全球科技體系中更有重要意義。比如這次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就針對科技創新主體——人才給出多項優惠政策:優化新片區人才直接落戶政策,對外國人出入境和工作便利措施等,進一步實現人員的自由流動。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艷對第一財經稱,這次新片區在人才自由流動方面,對外國人的從業限制、境外從業經歷都有很大突破。“比如允許境外人員在新片區申請參加我國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這在以前是需要中國公民才能報考的。”
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也在持續打造全體系的人才政策。先后出臺“人才20條”、“人才30條”、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積極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和外國人才簽證制度試點工作,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證制度。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占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
權衡在25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臨港特殊經濟功能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全球頂尖的人才、科學家,創新要素集聚到上海來。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杰·科恩伯格就表示,上海有著全國最好乃至全球領先的科創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聚才引智。
24日下午,羅杰·科恩伯格對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稱,上海擁有良好的科創氛圍,是因為上海既擁有復旦、交大等世界一流的大學,且提供的優惠政策,比如臨港目前出臺的新政,也在吸引著除上海以外全中國的人才集聚于此。此外,上海集聚了許多全球優秀的科學家,這對于上海接軌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十分有利。
全鏈條的智造之港
2018年浦東新區宣布推進張江—臨港“雙區聯動”,在打造浦東“南北科技創新走廊”中給了張江和臨港各自定位。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張江的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突出;而臨港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體承載區和開放創新先行試驗區,將打造成為“國際智造城”和“濱海未來城”。
從產業布局來看,新片區要重點打造四大開放型產業體系——前沿科技產業、新型國際貿易、高能級航運服務、跨境金融服務。可以發現,目前在臨港,“以科技創新+高端產業”為驅動的智能制造已誕生了諸多成果。
中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的C919大飛機發動機、世界最先進的JU2000E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全國首根300毫米硅晶棒、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升式鉆井平臺。
臨港的物理空間也能更好地承接科技創新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轉化。為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發明到落地轉化之間無縫連接,臨港著力打造五大功能型平臺助力智能制造,預計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
比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就有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技術創新平臺就有新松機器人(14.470, -0.35, -2.36%)牽頭的“工業4.0綜合研究院”。數據信息平臺,將依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動IDC數據中心,建設工業云產業聯盟。
而上海市經信委此前發布的《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就提出,要打造臨港世界級智能制造產業中心,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定位等因素,要在上海全市形成“一核一帶”智能制造發展空間布局。這也和新片區管理辦法中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端智能裝備等產業集聚不謀而合。
上海上飛飛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峰對臨港近幾年的變化感觸頗深,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建好剛去的時候,周邊還是比較多的田地,這兩年周邊企業起來的速度特別快,主要集中在幾個主要的新興產業方面。
他說,新片區對他們這種裝備企業又釋放了三大利好。除了最有意義的人才措施,還在稅收以及土地審批速度方面有幫助。“此次15%的優惠力度,對企業整體以及原材料進口采購這塊都會有直接福利。另外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土地申請,土地審批效率的提升對它們的生產有很大好處。”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