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23 09:38:41 中國新聞網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說,降成本政策的成效持續釋放,但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面臨新的挑戰。
形成上述調研報告之前,2021年的9月到12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進行了第六次“企業成本”大型調研活動,采集有效樣本17482份,涉及到全國28個省(市、區)、230余個城市,涵蓋東、中、西和東北地區。
調研報告說,疫情暴發以來,降成本為市場主體紓困,助力企業渡過難關,成為政策實施重要發力點。通過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中國不斷優化減稅降費政策,持續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企業稅費負擔整體下降。調研結果顯示,2018-2020年,“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企業所得稅占利潤總額的比重”也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三年年均下降1.08個百分點。盡管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為25%,但因各種優惠稅率及稅收優惠政策,多數企業的所得稅實際有效稅率遠低于25%。
企業“去杠桿”成效顯著,資產負債率逐年下降。調研報告說,雖有疫情影響,總體看,2018-2020年,樣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年均下降0.31個百分點,企業利息成本下降。東北和東部地區企業資產負債率降幅更大。
中國的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企業“辦事”成本下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企業“辦事”不像以前要跑好幾趟、來回折騰。但與企業新興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優化空間。
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賦能企業降本增效。調查結果顯示,數字化轉型在提高生產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分別有69%、64.15%、61.31%、48.62%的受訪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節省生產成本。
連續多年減稅降費,為何企業仍然感覺成本壓力大?劉尚希表示,對企業來說,成本的控制既取決于企業自身,也取決于所處環境、體制機制,并不能完全由企業自主控制。
2021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需求恢復快于供給,加之流動性寬裕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原油、有色金屬、天然氣等價格走高,推升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供應鏈、產業鏈不夠暢通,上下游行業的不平衡等因素全面增加了下游企業的運營成本,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
物流成本急劇上升,全方位抬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新冠疫情持續導致全球供應鏈受阻,多重因素疊加顯著推高了國際物流成本,航運行業最為明顯。自2020年中開始,集裝箱運價一路飆升。反映即期市場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指數2022年1月較2020年6月已上漲5.21倍。調研報告表示,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依然嚴重,短期內難以緩解,國際物流運價存在高水平上波動式上升的風險。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