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8 16:09:49 福建日報

這條路,通達八方,貫連古今。
這條路,云帆高張,晝夜星馳。
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嶄新篇章。
“始知丹青筆,能奪造化功。”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這條承載文明記憶、寄托未來夢想的希望之路,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
十年來,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獨特優勢,發揚愛拼會贏、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征程中,起而行之、勇挑重擔,將奮斗與希冀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交響。
一
山為脊梁,海是胸襟。海洋選擇了福建,福建也選擇了海洋。
《山海經》一句“閩在海中”,為歷史鐫刻下這塊土地的獨特身影。福建因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注定在中國的海外交通與貿易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13世紀末,當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時,泉州港的繁榮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并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自唐代開埠以來,得益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泉州即為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多條成熟的海上交通航線,把整個世界編織在一張繁華的圖景之中。
回望歷史,古時“絲綢之路”很少出現海上和陸上同時繁榮的景象。當中國通往西域的陸路交通變得動蕩不安,海上絲綢之路才繁忙起來。
天風海濤,站在歷史與未來交匯處,遠山近岑,切換的是視角,一脈相承的是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近日,在福州舉行的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上,展覽序言中引用的這段話特別醒目,話里凝聚著習近平主席著眼歷史發展大勢,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深邃思考。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傳承弘揚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催生了海上、陸上通道并盛的榮景。
2015年3月,海上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福建,被正式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秋高氣爽時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一艘來自越南的集裝箱班輪順利靠港。現場工作人員忙碌地組織集裝箱卸船進站,集裝箱將搭乘中歐班列前往哈薩克斯坦,“海絲”“陸絲”實現無縫銜接。
“對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而言,選擇海運抵達廈門,再搭乘中歐班列前往歐洲,比全程海運節省近一半時間,這是中歐班列(廈門)獨有的國際海鐵聯運優勢。”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漳州車務段海滄站站長趙勵強說。
據統計,僅中歐班列(廈門),開行8年來累計完成運輸10.5萬標箱、貨值超310億元,貨物種類包括電子、機械、日用品、食品、木制品等,細分產品超過1000種。
圍繞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絲路海運”“絲路飛翔”“數字絲路”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為福建初步構建起海陸空網“四位一體”大通道。
十年耕耘終不負。
看海,以海為媒,縱橫天下,港通五洲。“絲路海運”開行5年來,這條從福建出發的“黃金水道”越行越寬,全球已有317家企業和機構加入“絲路海運”聯盟,聯通43個國家和地區的131座港口,這個全球業界共商港航合作、共建絲路通道、共享經貿繁榮的重要平臺,展現出強勁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向陸,駝鈴遠去,班列飛馳,聯接中外。全省開通“中歐班列”城市達到6個,通達俄羅斯、波蘭、德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實現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日夜馳騁的中歐班列,以其跨大洲、長距離、大運量、全天候、綠色低碳的運輸特點,成為中歐貿易新時代的“鋼鐵駝隊”;
仰空,“絲路飛翔”扎實建設,福州、廈門兩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樞紐機場等一批重大互聯互通項目陸續推進,85條國際航線通達全球主要城市;
觸網,無形“數字絲路”積極賦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系列遙感衛星發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衛星數據服務中心,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海洋測繪等相關服務。
從帆船到輪船,從“海絲”連“陸絲”,從歷史深處走向廣闊未來,不變的是登高望遠、劈波斬浪、向海圖強的底氣。今天,福建發揮區位優勢,憑借日漸通達的連接,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作用日顯,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
二
公元15世紀,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書寫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航線最遠的航海紀錄,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推向巔峰。
這長達半個世紀的壯麗航程中,福建扮演的角色依舊濃墨重彩。
船隊七下西洋,每次都在長樂太平港駐泊,許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還有大批福建人隨鄭和出使遠航,有些人留居東南亞各地,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南洋……
今年5月,福建省代表團在新冠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的首次出訪就選擇了東南亞。
為什么是東南亞?答案藏在綿延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里,更藏在那一聲聲不改的鄉音與一片片永續的鄉情里。
據統計,福建有約1580多萬華人華僑,而其中80%聚居在東南亞。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引進僑資項目3.6萬多個,實際利用僑資超1000億美元。
印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馬來西亞是福建人當年“下南洋”抵達東南亞的重要一站,新加坡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參與福建開放發展的國家之一,南非是福建省在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些“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國家,同時也是福建省對外開放的重要伙伴。
今年1月,中印尼、中菲“兩國雙園”獲國務院批復,分別在福州和漳州加快建設。
中印尼“兩國雙園”,是中國同東盟國家間首個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承擔著探索“互設產業園區、聯動發展”這一新型產能合作模式的使命,其中方園區為福清市元洪投資區。
1991年,正是印尼傳奇巨商、著名僑領林紹良先生與家鄉政府簽訂了開發50平方公里元洪投資區的協議,讓荒山灘涂從此蝶變。
這一“一帶一路”新旗艦項目,不僅是投資、建廠,雙方互為自貿區,并且以供應鏈和經貿為紐帶,打造出互相促進的經貿發展創新示范區,真正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示范園區獲批以來,中印尼“兩國雙園”中方園區已新簽約投資項目70個,投資942億元;我省企業赴印尼投資項目17個,投資399.3億元;中菲“兩國雙園”中方園區已新引進投資項目10個,總投資544.8億元。
輕關易道,相通共進。十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攜手,加強政策、規則的“軟聯通”,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福建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與海內外投資者深度合作,推動開放之門更大、開放機制更活、開放環境更優,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天地。
9月的鷺島,一場盛會如約而至。投洽會期間舉行的第十屆中國-中亞合作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催人奮進。
一年一度的投洽會已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福建省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中沙古雷乙烯配套工業氣體中心項目名列其中。
去年,總投資420.7億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項目開工建設,成為福建省迄今為止一次性投資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有效帶動省內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等重點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蘊含的無限商機,也成為越來越多閩商眼中的“富礦”,一批批閩商、閩貨馭江駕海,遠赴重洋。
十年來,福建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約4.4萬億元,去年福建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貿易7351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142%。
更有越來越多福建企業深耕海外,和項目所在國結成“發展共同體”。
塞爾維亞博爾銅礦開發早、時間長,高品位銅礦基本開采殆盡,中低品位銅礦的開采收益難以覆蓋開采成本,難尋全球戰略合作伙伴。
來自福建的紫金礦業集團最終決定投資。理由很簡單:礦業企業“走出去”要放眼長遠。易開采的礦層終歸有限,全球礦業企業今后真正比拼的是開采技術和管理能力。博爾銅礦具備這樣的開發價值。
悉心經營下,博爾銅礦煥發出新的生機。2022年重新投產后,實現70.78億元的收入和18.91億元的凈利潤;紫金礦業收購至今累計為當地創造近8000個就業崗位……
成立五年的中武電商,創新性地構建了國際工程供應鏈運營體系與數字化服務能力,形成了囊括四大品類的跨境雙向供應鏈運營與服務業務結構;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在越南設立的70萬噸聚酯工程項目,約占越南產值的30%,有效帶動30多家中下游產業企業發展壯大……
一個個項目,一組組數字,為這幅“工筆畫”立骨著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福建累計對95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項目近1400個,閩商閩企頻頻上演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雙向奔赴”。
福建還擁有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海絲中央法務區”、金磚創新基地等制度型開放載體。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認為,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與“一帶一路”建設同頻共振,貿易日益便利化,“一帶一路”正被打造成為一條致富的貿易通途。
新起點再出發。福建張開雙臂迎接各國商客,持續拓展“一帶一路”朋友圈。
三
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推動“一帶一路”合作走向更遠的,是持續深入的人文交流及彼此增進的情感信任。
一枝一葉總關情。十年間,一個個民生工程、一場場交流盛會、一條條友誼紐帶被傾情繪就。
閩北古鎮武夷山下梅村,靜謐安然。村口“武夷山萬里茶路起點”石碑,意蘊悠長。這里一度是閩北地區最大的茶貿集散地。
武夷山團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鄒應文介紹,清初,晉商與下梅村商賈合作,精選收購茶葉,在當地創立茶坊、茶庫,將散茶精制加工成紅茶、磚茶,一路輾轉,最終到達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繼而銷往歐洲其他國家。雙方精誠合作100多年。
神奇的東方樹葉,歷經歲月洗禮,馥郁依舊。
直到今天,配著糖果點心喝加糖的茶仍受俄羅斯人青睞。“茶事實上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一種民族飲品。”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主席謝爾蓋·卡拉什尼科夫說。而在西伯利亞及蒙古高原地區,茶葉助消化、解油膩,受到以肉食為主的牧民喜愛,由磚茶煮成的咸奶茶同樣成了蒙古族居民的傳統茶飲。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萬里茶道在沉寂一個世紀后,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2013年9月,出席中蒙俄三國市長會議的代表簽署倡議書,邁出萬里茶道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步伐。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里茶道申遺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茶道申遺還在路上,泉州已讓人“遺”見傾心。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曾經的繁華已湮沒在歷史深處,但持續數百年的開放,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面朝大海的城市里,人們胸懷像大海,征程向大海,兼容并蓄、愛拼會贏。
不僅是泉州。從古中國的東冶港、刺桐港、月港等閩地港口,到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見證了多種文明包容互鑒的恒久力量,始終位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聯結點上,亦在其間綻放出穿越時空的人文華彩。
十年來,福建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分享數字福建、海洋強省、生態省建設、擺脫貧困等福建經驗,促進文化認同和民心相通,福建“朋友圈”越來越大,已經與相關國家建立了124對友城關系。
一封回信,也是友誼信。2013年,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證中南雙方簽署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共建協議,今年8月給福建農林大學-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師生復信,勉勵大家學好中文,為傳承發展中南兩國友好事業、促進中非友誼合作貢獻力量。一封回信,讓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的南非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更加厚重熱烈,對萬里之外的福建多了一份友好向往,要為深化中南友好合作作出更大貢獻的決心也更堅定。
一株菌草,也是友誼草。2021年11月,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菌草的故事。20多年前,來自福建的菌草技術開啟“全球之旅”,沿途播撒下友誼的種子。2017年,菌草技術被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列為重點項目。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占熺教授的故事,也通過電視劇《山海情》家喻戶曉。今天,菌草技術已推廣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中國智慧,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一條步道,也是友誼路。眾所周知,福州的“福道”名列中國新美步道排行榜之首,獲得多項國際建筑設計大獎,已成為海內外游客來福州的熱門打卡點。但鮮為人知的是,“福道”由新加坡銳科建筑設計院設計,設計團隊憑借對福州千年閩都和山水之城的獨到理解,把“福道”設計成為福建與新加坡人民友誼的一個見證。
雖隔萬里遠,與君相交好。
2016年,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正式開始辦學,這是中國大陸高校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分校,被譽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帶有鮮明福建印記的“福茶”“閩菜”“中國白”紛紛出海,在歷史留存記憶的香氣與色澤中,許下的是福建人民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好的鄭重承諾;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絲文化節、中國福建周,人文交流盛會接連花落福建……
民相親,心相通。無論是以僑為橋、以僑友外,還是與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各領域交流合作,都傳遞出鮮明的信息: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正努力推動經濟人文交流走深走實,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穿越時空,從江南到塞北,從“海絲”到“陸絲”,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筆鋒回轉之間,一幅新時代的海絲盛景圖正在中國東南之濱徐徐鋪展。
每日 推薦
- 江西跨境電商發展交流會舉辦 科捷出海供應鏈破解行業難題
-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國家鐵路局綜合司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關于學習借鑒集裝箱多式聯運場站共享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
- 多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擴大商品和服務消費
-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貨物同比增長71.6%
- 以法治之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民營經濟促進法
- 生態環境部:對機動車特別是貨車排放問題的監管將更加嚴格
- 新版《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
- 【湖南】今年建設農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1.9萬個
- 船舶免費過閘政策正式實施 船民企業共享“水運紅利”
- “五一”假期全國快遞包裹攬投量同比增長超兩成
- 【浙江】寧波金華海陸聯動補鏈強鏈通途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