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29 11:25:55 現代物流報

物流平臺的春天到了!不僅因為今年是網絡貨運元年、落地型政策推出,還因一份提案而有望在幫助中小企業獲取資金方面大有所為:“我最近的提案是以物流平臺助力銀行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作為安徽省政協委員、一直心系中小企業的盧立新博士在接受《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透露。他介紹,物流平臺可以利用實際產生的運營數據給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證明”:貨物通過物流平臺,銀行可以清晰看到流向和流量,銀行因此可以確保資金能夠用于復工復產,不會被挪用,從這個角度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
今年對于網絡貨運平臺來講格外特殊:政策環境上,東風頻來,《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后,《網絡貨運平臺服務能力評估指標》團體標準隨后推出;技術環境上,“新基建”蓬勃發展,技術賦能平臺,平臺智能化有了更多可為的空間。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更好地利用實際產生的數據為中小企業的信用服務,也是平臺可以施展拳腳的地方。在這個特殊的年月,如何培養核心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小平臺怎樣突破同質化魔咒?傳統物流公司紛紛上馬網絡貨運平臺,如何看待他們與平臺的競爭格局?行業是否在振興的同時也蘊含隱憂,怎樣才能規范化發展?
這些問題,遇到集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安徽省總商會副會長、共生物流平臺董事長等多個角色于于一身的盧立新時,就有了全“新”的詮釋。
嚴加引導除隱憂 各展所長贏市場
《現代物流報》:今年是網絡貨運元年,落地型政策《網絡貨運管理辦法》頒布,《網絡貨運平臺服務能力評估指標》團體標準也已推出。這能否表明,國內網絡貨運平臺全面發展的時機已成熟?您對當前國內網絡貨運的發展環境如何看待?
盧立新:從國家層面,極為鼓勵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倡導數字化,網絡貨運從之前的無車承運人試點中總結了經驗,也出臺了一些規范文件,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全面鋪開、加速發展的階段。當前國內網絡貨運的發展環境從整體趨勢來看向好,我相信今年全國會發展起來幾千家網絡貨運平臺;同時也有一些隱憂:
就網絡貨運平臺來講,平臺化的基礎是規模化,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如果一哄而上、沒有門檻的話,也會魚龍混雜,達不到規模化的效果,平臺對行業效率的提升就不會很明顯。以前很多傳統貨運轉為網絡貨運了,但還沒形成規模,這是我的第一個擔心。第二個擔心是,我們做網絡貨運平臺,本來是想通過網絡貨運來突破諸如稅收監管瓶頸等行業發展瓶頸,解決行業制度性障礙、助推行業的規范性,按照國家文件,應該能起到規范性作用;另外網絡貨運平臺要發展壯大,不解決規范性問題是很難做大的。現在擔心全國一哄而上、各地執行標準不一樣,可能導致魚目混珠,出現打著網絡貨運的旗號干著不合法勾當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網絡貨運的整體健康發展。
未來如何更好地發展?我認為行業協會做的評估工作是很好的,把眾多網絡貨運平臺分出類來;還要嚴格引導和審批,防止問題發生。
《現代物流報》:目前,眾多傳統物流公司也在上馬網絡貨運平臺。與純粹的網絡貨運平臺相比,他們在可控運力上似乎更有優勢。如何看待兩者的競爭格局和將來的市場走勢?
盧立新:在行業變革時期,通常情況下,傳統的更有優勢的企業轉型升級起來壓力可能更大。雖然有資源,但也會形成相對固定的做派,很難打破固有格局;此外,公司賴以生存的支撐點改變之后,并不一定有優勢。兩者都應發揮各自的特長面對市場。
“三化”發展核心競爭力
《現代物流報》:技術越來越普及,網絡貨運平臺很難再憑純粹的技術壁壘獨樹一幟。對于眾多的中小網絡貨運平臺來講,可能技術差不多、功能差不多,怎樣突破同質化難題?
盧立新:技術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基礎,在技術上想有很大的差別比較難。差異化主要體現在數據利用和服務深耕兩方面。網絡貨運平臺是線上與線下結合,線上雖然沒有較大差別,但線下服務可以找出很多多樣化的價值點。比如,在某個垂直行業,能否做到精細化?在特定區域,某個市甚至某個縣,借助自己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否做出特色?除了物流運作層面,從給客戶提供的供應鏈服務角度,有沒有更高維度的內容、更好的物流解決方案?這些都是能體現自己差異化的價值點。
《現代物流報》:您認為網絡貨運平臺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怎樣的平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理想的網絡貨運平臺?
盧立新:網絡貨運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是規模化。物流企業日子難過、客戶又覺得物流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規模化缺失導致物流效率低。規模化是基礎,有一定的規模才會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從而降低整體物流的成本。第二是數字化、智能化。同樣規模的網絡貨運平臺和傳統物流公司,區別在是否可以利用數據來提高效率,讓物流資源運行更高效,如果不能通過智能化匹配、通過充分利用數據來優化運營,實際上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第三是配套服務、增值服務。不能只是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不提供其他增值服務。如果提供的價值單一,則很難體現真正的平臺價值。
總之,網絡貨運平臺長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三化”上,規模化是基礎性的,沒有規模就難以提升效率;而進一步提升效率需要智能化;價值升級則需綜合化,不是簡單的某個點的價值。
我認為理想的網絡貨運平臺最終是給客戶提供價值。能幫助客戶明顯降低成本、真正提升效率,不只是換個名字、從線下簡單搬到線上,其他什么都沒變。實現這一點,要善于利用數據,轉變過去過度依靠人的狀態,讓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用數據解決問題。
《現代物流報》:貴公司剛成立時以“第五方物流平臺”切入市場、不涉足實質意義的物流運作,目前的定位是否有改變?當前的主要客戶及盈利點在哪里?
盧立新:定位沒有變化。公司最初定位就是從物流需求方到物流企業、到車輛的“B2B2車”的模式。一方面幫助大中物流公司落地,直接采購到車;另外一方面給中小微物流企業賦能,提升其競爭力直達一手貨主。當前的主要客戶還是聯合中小物流企業,把他們變成我們的線下服務商,一起為客戶降低成本、做好服務,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分盈利,這是我們最主要的盈利點;此外我們也有增值服務,比如有保險、油卡等。
記者手記:正如盧立新博士所言,網絡貨運平臺在政策支持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不免良莠混雜,這也是新生態發展過程中難以回避的問題。從行業監管角度不可松懈;從企業角度,網絡貨運平臺也應注重規模化發展,打造核心競爭力,真正做出網絡平臺的價值。可喜的是,日前,隨著《網絡貨運平臺服務能力評估指標》推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已發出通知,在全行業開展網絡貨運平臺企業服務能力評估工作,網絡貨運平臺企業評估將作為A級物流企業評估工作的完善和補充統籌推廣。網絡貨運平臺因“輕資產”身份難以進行客觀評估的歷史結束,真正有實力的平臺終于可以“驗明正身”了。這是促進貨運市場規范化的大事,網絡貨運平臺做大做強、良性發展朗然可期。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曹朝霞)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