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15 16:58:48 中物聯采購委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有企業供應鏈協同(東莞)交流會”上的致辭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 胡大劍
2023年11月14日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大家相聚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國有企業供應鏈協同(東莞)交流會”的舉行。我謹代表主辦方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國企供應鏈部門負責人、供應商代表和媒體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全新定位。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有約60%的經濟體量來自于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灣區經濟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如今全球灣區已形成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四個灣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已達8600萬,2022年經濟總量超過1.9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發展現代供應鏈的天然底蘊,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健全,區域內產業結構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產品種類豐富,聚集了中國80%的供應鏈企業,擁有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有著發展現代供應鏈得天獨厚的產業土壤。第二,對外開放水平高。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在開放水平方面,廣東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中深圳、珠海均為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香港和澳門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外貿依存度達123.61%,實際利用外資額1293.6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693.97億美元,遠高于同期長三角和京津冀的水平。第三,創新能力強。根據《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發展報告》顯示,2016-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18872家增加至2020年的50999家,增長約3倍,大灣區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比重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企業創新力走在全國前列。第四,物流能力國際領先。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州、香港、深圳、東莞、珠海5個億噸大港。2022年,全球前50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深圳港、廣州港與香港均進入前十。航空運輸方面,大灣區還擁有廣州、香港、深圳、澳門、珠海等國際機場,其中,香港國際機場自2010年開始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國際航空貨運機場。與世界上其他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及港口的客運與貨運能力均名列首位。
今天會議的主題為“灣區聚能·融合發展”。對大灣區供應鏈發展的實施路徑,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第一,軟硬聯通,夯實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發展根基
珠三角地區以前的科技資源屬于中低端,依靠廉價勞動力建立“世界工廠”,未來必然要走向產業的前端,進行產業技術創新。這既要求實現大灣區各區域交通的硬聯通,加大公路、口岸等綜合交通的規劃建設,高鐵、城際、地鐵等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跨江通道、貿易組合港,機場群和航空樞紐等的空間規劃建設,為供應鏈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硬”支撐。又要求推進大灣區軟聯通的開發。保證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資本、人員、技術等方面的跨境流動;保證營商規則、通關程序等制度的互聯互通。
第二,自主可控,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安全韌性
當前,全球貿易結構出現一系列新變化,制造業特別是高科技先進制造業出現回流的趨勢,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的跡象日益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確保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與穩定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被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中國大陸實體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廣東。廣東受關注的焦點主要是高科技制造業。此外,也有大批注冊于香港的高科技企業被列入美方實體清單。截至2023年3月,美國拉黑打擊的中國實體單位達1100多家,其中大部分為智能通信企業,大部分分布在大灣區城市。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和參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的方式仍未完全擺脫“兩頭在外”的被動模式,其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高端專業人才等諸多方面仍受制于人。粵港澳大灣區需在自身區域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和本地化進程。此外,大灣區是現代物流供應鏈的龍頭和關鍵節點,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極易影響港口的高效有序運轉,要進一步提升灣區物流韌性,確保突發情況下港口運轉暢通有序,鞏固港口海向對外開放、陸向對內輻射的內引外聯作用。
第三,科技引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了大灣區建設世界第一科技走廊的光榮使命。大灣區須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第四,數字賦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轉型升級
目前國內經濟復蘇動能有所減弱,三重壓力進一步加大,傳統產業面臨需求減弱、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產能過剩等多重困難。推動社會生產向網絡化、數字化與智能化協同,成為產業經濟體系改革的核心驅動力和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具備豐富且龐大的基礎數據資源,有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匯聚了眾多的高科技信息企業,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較好,但仍存在內部要素流通不暢、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要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融合為先導,以服務先進制造業為引領,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優勢,推動香港、澳門金融要素加速流通,打造面向全球的數字金融服務平臺。
第五,全球合作,拓展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開放水平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形成合作,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加快形成。大灣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示范區,是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扎實,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交往密切的地區。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打造灣區市場一體化,促進灣區生產要素便捷流通,形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對接,共同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要充分利用和鞏固廣東對外貿易大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澳門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臺的優勢,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及人文交流,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
最后,還要特別感謝以華潤集團為代表的10家央企和大灣區的國企對此次會議的大力支持,預祝本次會議圓滿召開。
謝謝大家!
每日 推薦
- 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理事長姜增偉一行來訪中物聯座談交流
- 崔忠付主持《汽車零部件物流 塑料周轉箱尺寸系列及技術要求》國家標準預審會
- 關于開展2025年度全國重點企業統計調查的通知
- 中國公路物流運價周指數報告(2025.5.9)
- 中國物流標準大講堂第34期預告:《物流業與制造業融合 物流項目融合水平評價指南》團體標準宣貫
- 關于舉辦“2025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商貿流通數據要素解決方案大賽”的通知
- 2025年4月份電商物流指數為111.1點
- 蔡進會見華為數字能源中國區副總裁宋凱一行
- 中物聯開展關于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工作的“三新學習”
- 2025年4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為105點
- 蔡進會見北京工商大學校長郭建華一行